民间体育团体行为公平相容约束机制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1 前言 | 第10-14页 |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大众体育是解决现代文明社会负面影响的重要手段 | 第10页 |
·大众体育成为休闲时代的重要元素 | 第10页 |
·民间体育团体是大众体育发展的必然产物 | 第10-11页 |
·民间体育团体的快速发展 | 第11页 |
·民间体育团体有待于进一步发展 | 第11页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1-14页 |
·研究目的 | 第11-12页 |
·研究的意义 | 第12-14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4-22页 |
·概念的界定 | 第14-15页 |
·体育团体与体育群体的概念 | 第14页 |
·民间体育团体的概念 | 第14页 |
·公平相容约束的含义 | 第14-15页 |
·公平相容约束基础理论 | 第15-17页 |
·“公民社会—市场—政府”三元分析框架 | 第15页 |
·“公民社会—市场—政府”框架的结构性 | 第15-16页 |
·“公民社会—市场—政府”分析框架的适用性 | 第16页 |
·集体行动的逻辑 | 第16页 |
·理性人假设 | 第16-17页 |
·异质性与集体行动的实现 | 第17页 |
·民间体育团体公平相容约束机制研究述评 | 第17-20页 |
·体育团体的相关研究 | 第17-18页 |
·体育群体的相关研究 | 第18页 |
·民间体育团体行为的相关研究 | 第18-20页 |
·公平相容约束的相关研究 | 第20页 |
·已有研究的评价和本研究的方向 | 第20-22页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第22-24页 |
·研究对象 | 第22页 |
·研究方法 | 第22-24页 |
·文献资料法 | 第22页 |
·问卷调查法 | 第22-23页 |
·访问调查法 | 第23页 |
·数理统计法 | 第23页 |
·逻辑分析法 | 第23-24页 |
4 民间体育团体的现状分析 | 第24-42页 |
·民间体育团体的规模状况 | 第24页 |
·民间体育团体的成员状况 | 第24-37页 |
·民间体育团体中组织者的状况 | 第24-29页 |
·民间体育团体中参与者的状况 | 第29-35页 |
·民间体育团体中搭便车者的状况 | 第35-37页 |
·民间体育团体活动的开展状况 | 第37-39页 |
·民间体育团体活动的时间 | 第37页 |
·民间体育团体活动的内容 | 第37-38页 |
·民间体育团体的活动场地 | 第38页 |
·民间体育团体的活动频度 | 第38-39页 |
·民间体育团体的组织形式 | 第39页 |
·民间体育团体成员的变化状况 | 第39页 |
·民间体育团体的决策状况 | 第39-40页 |
·民间体育团体的财务状况 | 第40页 |
·民间体育团体经费的来源 | 第40页 |
·民间体育团体经费的用途 | 第40页 |
·民间体育团体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 第40-42页 |
5 民间体育团体行为特征研究 | 第42-46页 |
·民间体育团体行为基本特征 | 第42-43页 |
·民间体育团体行为属于集体行动 | 第42页 |
·民间体育团体行动的“产品”是准公共产品 | 第42-43页 |
·民间体育团体成员行为特征 | 第43-46页 |
·组织者行为特征 | 第43页 |
·参与者行为特征 | 第43-44页 |
·搭便车者行为特征 | 第44-46页 |
6 公平相容约束机制下的民间体育团体行为研究 | 第46-50页 |
·符合“理性人”约束条件的民间体育团体成员 | 第46-47页 |
·符合理性人约束条件的组织者 | 第46页 |
·符合理性人约束条件的参与者 | 第46-47页 |
·符合理性人约束条件的搭便车者 | 第47页 |
·符合公平相容硬约束条件的民间体育团体成员 | 第47-48页 |
·符合公平相容硬约束条件的组织者 | 第47-48页 |
·符合公平相容硬约束条件的参与者 | 第48页 |
·符合公平相容软约束条件的民间体育成员 | 第48-50页 |
7 结论与建议 | 第50-52页 |
·结论 | 第50页 |
·建议 | 第50-52页 |
·依托政府,积极寻求政府的广泛支持 | 第50-51页 |
·加强培训与合作,不断提升组织者队伍的业务素养 | 第51页 |
·遵循市场需求,提供广大参与者满意的服务产品 | 第51页 |
·建立自律机制,加强对团体的监督约束 | 第51页 |
·建立排外机制,防止众多搭便车的出现 | 第51-52页 |
8 研究不足与努力方向 | 第52-54页 |
·研究不足 | 第52页 |
·努力方向 | 第52-54页 |
致谢 | 第54-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0页 |
附录 | 第60-6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