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4页 |
·互联网内容管制的背景 | 第11-13页 |
·互联网内容管制概述 | 第13-20页 |
·互联网的定义 | 第13-15页 |
·互联网“管制”与“治理”的区别 | 第15-16页 |
·互联网内容管制含义 | 第16页 |
·互联网内容管制界定范围 | 第16页 |
·需要说明的几个关系 | 第16-20页 |
·选题的原因 | 第20页 |
·论文的研究内容和思路 | 第20页 |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 第20-22页 |
·论文的主要结构 | 第22-24页 |
第二章 国外互联网内容管制现状研究 | 第24-52页 |
·国外互联网内容管制现状 | 第24-40页 |
·对互联网内容进行严格管制的国家 | 第24-31页 |
·对互联网内容管制以自律为主的国家 | 第31-40页 |
·国际组织对互联网内容管制采取的行动 | 第40-47页 |
·联合国(WSIS/ WGIG) | 第40-42页 |
·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 | 第42-43页 |
·G8西方八国首脑组织 | 第43-44页 |
·互联网内容分级协会(ICRA) | 第44页 |
·欧洲联盟(简称欧盟) | 第44-46页 |
·小结 | 第46-47页 |
·国外互联网内容管制经验小结 | 第47-49页 |
·国家政治法律制度、文化背景、社会风俗等是政策制定直接影响因素 | 第47页 |
·从ISP、ICP出发加强对信息源和传输通道的控制 | 第47-48页 |
·管制主体多样化,但主要为控制内容传播发布的广播电视管制机构 | 第48页 |
·普遍采用的一些管制方法 | 第48-49页 |
·我国应采取的管制模式 | 第49-52页 |
·自律与管制的定位 | 第49页 |
·我国采取严格管制的原因 | 第49-52页 |
第三章 我国互联网内容管制现状研究 | 第52-71页 |
·我国互联网上内容管制参与方分析 | 第52页 |
·我国互联网内容管制的主体 | 第52-58页 |
·政府层面对互联网内容管制的概况 | 第52-57页 |
·行业协会方面的内容管制概况 | 第57-58页 |
·我国互联网内容管制的客体 | 第58-68页 |
·违法和不良信息问题 | 第60-62页 |
·网络著作权问题 | 第62-65页 |
·网络隐私权问题 | 第65-68页 |
·我国互联网内容管制的对象及现状 | 第68-69页 |
·我国互联网内容管制存在的问题 | 第69-71页 |
第四章 我国互联网内容管制的经济学分析 | 第71-94页 |
·我国互联网内容管制机制的经济学分析 | 第71-74页 |
·理论介绍 | 第71-73页 |
·理论分析 | 第73-74页 |
·我国互联网内容管制的经济学推导 | 第74-94页 |
·相关符号定义及前提假设 | 第75-76页 |
·模式1: 纯的“自下而上”管制模式博弈分析 | 第76-79页 |
·模式2:“自下而上”+第三方机构(TPI)的管制模式博弈分析 | 第79-83页 |
·模式3: 纯的“自上而下”管制模式的博弈分析 | 第83-87页 |
·模式4:“自上而下”+第三方机构的管制模式博弈分析 | 第87-90页 |
·四种模式各方收益分析 | 第90-94页 |
第五章 我国互联网内容管制机制的现状及改进建议 | 第94-106页 |
·我国现有互联网内容管制框架评述 | 第94-101页 |
·网络违法和不良问题的现行管制框架 | 第95-97页 |
·网络著作权的现行管制框架 | 第97-99页 |
·网络隐私权的现行管制框架 | 第99-101页 |
·对现有互联网内容管制框架改进研究 | 第101-102页 |
·改进后的互联网内容管制流程 | 第102-106页 |
·改进后的违法信息和侵犯隐私权管制流程 | 第102-103页 |
·改进后的不良信息管制流程 | 第103-104页 |
·改进后的侵犯著作权信息管制流程 | 第104-106页 |
第六章 对完善我国互联网内容管制方式的建议 | 第106-112页 |
·在立法方面对互联网内容管制的建议 | 第106-107页 |
·在技术方面对互联网内容管制建议 | 第107-109页 |
·在行业自律方面对互联网内容管制建议 | 第109页 |
·在民众道德教育方面对互联网内容管制建议 | 第109-111页 |
·我国互联网内容管制的系统模型 | 第111-112页 |
第七章 结论 | 第112-113页 |
参考文献 | 第113-126页 |
致谢 | 第126-127页 |
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2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