膜原理论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1-7页 |
| 英文摘要 | 第7-9页 |
| 前言 | 第9-11页 |
| 文献综述 膜原理论研究进展概述 | 第11-16页 |
| 第一部分 膜原的字义 | 第16-20页 |
| 1“膜原”字义解 | 第16-17页 |
| 2 关于《内经》膜原名称的分歧 | 第17页 |
| 3“膜”、“募”异文探析 | 第17-18页 |
| ·“膜”、“募”的文字结构 | 第17-18页 |
| ·从形旁探讨“膜”、“募”的本义 | 第18页 |
| 4《内经》“膜原”与“募原”之分别 | 第18-19页 |
| ·突出膜原之形质时多写作“膜” | 第18-19页 |
| ·突出膜原之功能时多写作“募” | 第19页 |
| 5 小结 | 第19-20页 |
| 第二部分 膜原的藏象 | 第20-51页 |
| 1 《内经》膜原理论的发展演变过程 | 第22-27页 |
| ·《内经》关于膜原的记载 | 第22-23页 |
| ·唐宋元时期 | 第23页 |
| ·明代时期 | 第23-24页 |
| ·清代时期 | 第24-26页 |
|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 第26-27页 |
| 2 从藏象学说衡量膜原 | 第27-51页 |
| ·膜原的形态结构 | 第27-40页 |
| ·《内经》关于膜原部位的论述 | 第27-28页 |
| ·筋膜 | 第28-34页 |
| ·“筋”、“膜”的形态结构 | 第28-29页 |
| ·“筋”、“膜”与脏腑经络的联系 | 第29-30页 |
| ·经筋与膜原的联系 | 第30-34页 |
| ·血络 | 第34-35页 |
| ·膜原所构成的间隙—肓 | 第35-39页 |
| ·“肓”认识的分歧 | 第35-36页 |
| ·“肓”的字型结构及其释意 | 第36-37页 |
| ·《内经》关于肓的论述 | 第37页 |
| ·肓的生理 | 第37-39页 |
| ·小结 | 第39-40页 |
| ·膜原的生理功能 | 第40-51页 |
| ·靳固身形 | 第40-42页 |
| ·束骨而利关节 | 第40页 |
| ·安定五脏 | 第40-41页 |
| ·遮隔浊气 | 第41页 |
| ·联系周身,反映病候 | 第41-42页 |
| ·为卫气通行之通道 | 第42-44页 |
| ·对卫气散行线路的初步理解 | 第42-43页 |
| ·卫气散行的规律 | 第43-44页 |
| ·交通经胃 | 第44-47页 |
| ·膜原与肠胃的关系 | 第44-45页 |
| ·膜原为经胃交关之门户 | 第45-47页 |
| ·联系三焦 | 第47-49页 |
| ·三焦的功能 | 第47-48页 |
| ·膜原为三焦之门户 | 第48-49页 |
| ·小结 | 第49-51页 |
| 第三部分 治疗膜原疾病的方药学整理 | 第51-63页 |
| 1 治疗膜原疾病所用药物的特点 | 第52-58页 |
| ·文献来源 | 第52页 |
| ·筛选分类 | 第52页 |
| ·统计方法 | 第52-53页 |
| ·药物归类说明 | 第52-53页 |
| ·资料不全之药物 | 第53页 |
| ·现代文献中功能分类缺失者 | 第53页 |
| ·关于归经分类缺失者 | 第53页 |
| ·药物合用者 | 第53页 |
| ·统计结果 | 第53-56页 |
| ·就记载的年代顺序与功效而言 | 第54-56页 |
| ·以膜而言 | 第54-55页 |
| ·以募而言 | 第55页 |
| ·以募原而言 | 第55页 |
| ·以膜原而言 | 第55-56页 |
| ·现代药物学分类 | 第56-57页 |
| ·结果分析 | 第57-58页 |
| 2 草果古今药方纵横 | 第58-63页 |
| ·出处 | 第58-59页 |
| ·历代关于草果的使用概况 | 第59-61页 |
| ·现代研究与临床方面 | 第61-62页 |
| ·小结 | 第62-63页 |
| 参考文献 | 第63-64页 |
| 结语 | 第64-66页 |
| 1 膜原的字義 | 第64页 |
| 2 膜原的藏象 | 第64-65页 |
| 3 治疗膜原疾病所用药物的特点 | 第65-66页 |
| 参考书目 | 第66-67页 |
| 致谢 | 第67-68页 |
| 博士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 第68-69页 |
| 个人简历 | 第69-70页 |
| 附图 | 第70-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