辣椒组培再生体系和花培体系的建立及其应用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1-9页 |
| 英文摘要 | 第9-10页 |
| 缩略词 | 第10-11页 |
| 引言 | 第11-19页 |
| 1 辣椒组织培养再生体系建立的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 ·基因型对辣椒组织培养的影响 | 第11页 |
| ·外植体对辣椒组织培养的影响 | 第11-12页 |
| ·苗龄对辣椒组织培养的影响 | 第12页 |
| ·外植体大小对辣椒组织培养的影响 | 第12页 |
| ·培养基对辣椒组织培养的影响 | 第12-13页 |
| ·基本培养基 | 第12页 |
| ·激素 | 第12-13页 |
| ·有机添加物 | 第13页 |
| ·AgNO_3 | 第13页 |
| ·培养条件 | 第13页 |
| 2 辣椒遗传转化研究进展 | 第13-14页 |
| ·抗病毒基因工程研究进展 | 第14页 |
| ·抗真菌基因工程研究进展 | 第14页 |
| ·抗细菌基因工程研究进展 | 第14页 |
| ·抗虫基因工程研究进展 | 第14页 |
| ·其他方面 | 第14页 |
| 3. 白藜芦醇的生物学作用研究进展 | 第14-15页 |
| 4. 辣椒花药培养的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 ·基因型 | 第15-16页 |
| ·供体植株生长状态 | 第16页 |
| ·小孢子发育阶段 | 第16页 |
| ·预处理 | 第16页 |
| ·培养基及其成分 | 第16-17页 |
| ·基本培养基 | 第16页 |
| ·激素种类和配比 | 第16页 |
| ·AgNO_3 | 第16-17页 |
| ·活性碳 | 第17页 |
| ·糖的种类及浓度 | 第17页 |
| ·培养条件 | 第17页 |
| ·辣椒花药培养存在问题 | 第17-18页 |
| 5.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8-19页 |
| 第一章 辣椒组织培养再生体系的建立 | 第19-30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9-21页 |
| ·植物材料 | 第19页 |
| ·培养基与激素 | 第19页 |
| ·实验方法 | 第19-20页 |
| ·无菌苗的获得 | 第19-20页 |
| ·不定芽的诱导、伸长与生根 | 第20页 |
| ·诱导生根和移栽 | 第20页 |
| ·统计方法 | 第20-21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1-27页 |
| ·种子无菌苗萌发条件的优化 | 第21-23页 |
| ·不同消毒方法对辣椒种子无菌苗萌发的影响 | 第21页 |
| ·不同贮藏时间对种子无菌苗萌发的影响 | 第21-22页 |
| ·不同辣椒品种无菌苗萌发的影响 | 第22页 |
| ·光照处理对发芽率的影响 | 第22-23页 |
| ·辣椒组织培养丛生芽诱导率的影响因子 | 第23-26页 |
| ·基因型 | 第23-24页 |
| ·苗龄 | 第24页 |
| ·外植体部位 | 第24-25页 |
| ·不同激素及其浓度配比 | 第25-26页 |
| ·AgNO_3 浓度 | 第26页 |
| ·GA_3 浓度对丛生芽伸长的影响 | 第26-27页 |
| ·不同激素及其浓度配比对从生芽生根的影响 | 第27页 |
| ·移栽 | 第27页 |
| 3 结论与讨论 | 第27-30页 |
| 第二章 农杆菌介导的辣椒遗传转化体系的优化 | 第30-38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0-33页 |
| ·材料 | 第30页 |
| ·方法 | 第30-33页 |
| ·种子处理与播种 | 第30页 |
| ·药品配制准备 | 第30-31页 |
| ·供试菌株的准备 | 第31页 |
| ·供试菌株的检测与保存 | 第31-32页 |
| ·培养基的准备 | 第32页 |
| ·抗生素敏感性测验 | 第32页 |
| ·预培养、侵染和共培养时间的筛选 | 第32-33页 |
| ·叶盘法转化 | 第33页 |
| ·GUS组织化学检测 | 第33页 |
| 2. 结果分析 | 第33-37页 |
| ·抑菌剂浓度的确定 | 第33-34页 |
| ·辣椒外植体对抗生素敏感性 | 第34-35页 |
| ·潮霉素对辣椒丛生芽诱导的影响 | 第34页 |
| ·抑菌剂对辣椒外植体诱导不定芽的影响 | 第34-35页 |
| ·预培养、侵染、共培养时间以及菌液浓度的确定 | 第35-37页 |
| ·预培养时间的确定 | 第35页 |
| ·菌液浓度的确定 | 第35-36页 |
| ·侵染时间的确定 | 第36页 |
| ·共培养时间的确定 | 第36-37页 |
| 3. 结论与讨论 | 第37-38页 |
| 第三章 辣椒花药培养初步探索 | 第38-44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8-39页 |
| ·材料 | 第38页 |
| ·方法 | 第38-39页 |
| ·辣椒栽培及花药准备 | 第38页 |
| ·显微镜观察花药小孢子所处时期方法 | 第38页 |
| ·花药培养 | 第38-39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9-42页 |
| ·辣椒花蕾形态与小孢子发育时期 | 第39页 |
| ·花药培养的基因型效应 | 第39-40页 |
| ·预培养的影响 | 第40页 |
| ·诱导培养基的筛选 | 第40-41页 |
| ·AgNO_3 和活性碳的影响 | 第41页 |
| ·AgNO_3 | 第41页 |
| ·活性碳 | 第41页 |
| ·不定芽诱导、伸长、生根、移栽及其倍性的初步鉴定 | 第41-42页 |
| 3 结论与讨论 | 第42-44页 |
| 小结 | 第44-45页 |
| 参考文献 | 第45-51页 |
| 图版及图版说明 | 第51-57页 |
| 致谢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