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光迪思想研究
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4页 |
中文文摘 | 第4-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8页 |
·选题缘由 | 第8-9页 |
·选题意义 | 第9-13页 |
·学术史回顾 | 第13-15页 |
·本课题史料来源 | 第15-16页 |
·创新之处 | 第16-18页 |
第2章 生平著作及思想渊源 | 第18-28页 |
·生平 | 第18-21页 |
·著作 | 第21-23页 |
·思想渊源 | 第23-28页 |
第3章 胡适视野中的梅光迪 | 第28-36页 |
·相逢相知 | 第28-30页 |
·与胡适进行文学革命争论 | 第30-36页 |
第4章 昌明国粹融化新知 | 第36-46页 |
·创办《学衡》杂志 | 第36-40页 |
·对新文化运动的批评 | 第40-46页 |
第5章 中西融合的文化思想 | 第46-64页 |
·辩证“新”与“旧” | 第46-51页 |
·继承和批判的二重奏 | 第51-56页 |
·文化保守主义 | 第56-58页 |
·融会中西的时空视野 | 第58-59页 |
·理想中的新文化 | 第59-62页 |
·文化理想的实践场域—教育 | 第62-64页 |
第6章 思想之评价 | 第64-72页 |
·思想评价 | 第64-67页 |
·思想的价值和意义 | 第67-72页 |
结论 | 第72-74页 |
附录1 梅光迪年谱简编 | 第74-77页 |
附录2 梅光迪逝世时各界知名人士挽章、挽诗、挽词 | 第77-81页 |
附录3 有关梅光迪的口述史料及照片 | 第81-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90页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90-91页 |
致谢 | 第91-92页 |
个人简历 | 第92-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