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一、导论 | 第10-15页 |
| (一) 引言 | 第10-11页 |
| (二) 研究任务 | 第11页 |
| (三) 研究方法 | 第11-13页 |
| 1. 文献资料法 | 第11-12页 |
| 2. 逻辑分析法 | 第12页 |
| 3. 访谈法 | 第12-13页 |
| (四) 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 二、概念界定 | 第15-16页 |
| 1. 少林拳 | 第15-16页 |
| 三、少林拳的起源与风格特点 | 第16-21页 |
| (一) 少林拳的起源与发展 | 第16-17页 |
| (二) 少林拳的内容与风格 | 第17-21页 |
| 1. 出招进退,拳打一条线 | 第18页 |
| 2. 非曲非直,滚出滚入 | 第18页 |
| 3. 内容丰富,套路招式多 | 第18-19页 |
| 4. 重在实战,朴实无花架 | 第19页 |
| 5. 卧牛之地练拳脚 | 第19页 |
| 6. 内外兼修,攻防技击 | 第19-21页 |
| 四、少林拳在当代高校体育教育中所应体现出的价值 | 第21-29页 |
| (一) 少林拳的精神价值 | 第21-24页 |
| 1. 德仁双修 | 第21-22页 |
| 2. 砥毅砺志 | 第22页 |
| 3. 勇义并重 | 第22-23页 |
| 4. 尊师重道 | 第23页 |
| 5. 爱国爱民 | 第23-24页 |
| (二) 少林拳的技击价值 | 第24-25页 |
| (三) 少林拳的社会交往价值 | 第25页 |
| (四) 少林拳的审美价值 | 第25-27页 |
| (五) 少林拳的健身价值 | 第27-29页 |
| 五、少林拳进高校课堂对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促进作用 | 第29-33页 |
| (一) 少林拳对大学生的素质教育价值 | 第29-30页 |
| (二) 少林拳对大学生个体素质的培养 | 第30页 |
| (三) 少林拳对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养 | 第30-31页 |
| (四) 少林拳对大学生树立终身体育思想的培养 | 第31-33页 |
| 六、少林拳对大学生教育的作用与意义 | 第33-35页 |
| (一) 少林拳的教育作用 | 第33-34页 |
| 1. 实践教学能提高大学生的身心素质 | 第33页 |
| 2. 理论教学能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 第33页 |
| 3. 通过习练少林拳的体悟能提学生的能力和科学文化素质 | 第33-34页 |
| (二) 在学校推行少林拳体育教育的意义 | 第34-35页 |
| 七、少林拳进入河南省普通高校体育课堂的可行性因素 | 第35-43页 |
| (一) 符合当前河南省普通高校武术课教学内容改革的趋势 | 第35-36页 |
| (二) 河南省普通高校武术课堂现状和少林拳进入河南省普通高校体育课堂的有利条件 | 第36-39页 |
| (三) 少林拳的特点符合当前大学生的对参与运动的追求趋向 | 第39-40页 |
| 1. 少林拳运动的民族性、传统性、大众性 | 第39页 |
| 2 少林拳练习的娱乐性与非功利性 | 第39-40页 |
| (四) 符合我国建设和谐型社会对大学生的素质培养的要求 | 第40-41页 |
| (五) 进入高等学校体育课堂有利于少林拳的发展与创新 | 第41-43页 |
| 八、少林拳的传承与创新 | 第43-45页 |
| (一) 倡导创新继承 | 第43页 |
| (二) 批判封建糟粕 | 第43-44页 |
| (三) 增进跨文化交流 | 第44-45页 |
| 九、结论与建议 | 第45-47页 |
| 十、致谢 | 第47-48页 |
| 十一、注释 | 第48-49页 |
| 十二、参考文献 | 第49-51页 |
| 十三、附录 | 第51-52页 |
| 十四、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