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货币政策透明度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绪论 | 第9-13页 |
|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 ·研究框架与主要内容 | 第10-12页 |
| ·研究框架 | 第10-11页 |
| ·主要内容 | 第11-12页 |
|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第12-13页 |
| ·研究方法 | 第12页 |
| ·创新点 | 第12-13页 |
| 第一章 货币政策透明度理论综述 | 第13-23页 |
| ·货币政策透明度兴起的原因 | 第13-17页 |
| ·货币政策透明度兴起的历史原因 | 第13-14页 |
| ·货币政策透明度兴起的现实原因 | 第14-15页 |
| ·货币政策透明度兴起的理论背景 | 第15-17页 |
| ·货币政策透明度研究文献回顾 | 第17-23页 |
| ·货币政策透明度的分类 | 第17-19页 |
| ·货币政策透明度的效应 | 第19-20页 |
| ·货币政策透明度的度量 | 第20-23页 |
| 第二章 货币政策透明度的界定 | 第23-29页 |
| ·制度透明度 | 第23-26页 |
| ·目标透明度 | 第23-24页 |
| ·操作透明度 | 第24-25页 |
| ·知识透明度 | 第25-26页 |
| ·行为透明度 | 第26-29页 |
| ·行为透明度的定义 | 第26-27页 |
| ·行为透明度的理论支持 | 第27-29页 |
| 第三章 货币政策透明度的效应分析 | 第29-39页 |
| ·货币政策制度透明度的效应分析 | 第29-34页 |
| ·基本模型 | 第29-30页 |
| ·目标透明度的效应分析 | 第30-31页 |
| ·操作透明度的效应分析 | 第31-32页 |
| ·知识透明度的效应分析 | 第32-33页 |
| ·货币政策制度透明度效应在我国的检验 | 第33-34页 |
| ·货币政策行为透明度的效应分析 | 第34-36页 |
| ·货币政策行为透明度的效应分析 | 第34-36页 |
| ·货币政策行为透明度效应在我国的检验 | 第36页 |
| ·货币政策透明度的其他效应 | 第36-39页 |
| ·非正规言论——货币政策新形式 | 第36-37页 |
| ·监督成本、道德风险与货币政策透明度 | 第37-39页 |
| 第四章 我国货币政策透明度的度量 | 第39-46页 |
| ·制度透明度的度量 | 第39-43页 |
| ·制度透明度的度量方法—E&G 指标法 | 第39-40页 |
| ·我国货币政策制度透明度的度量 | 第40-42页 |
| ·结论 | 第42-43页 |
| ·行为透明度的度量 | 第43-46页 |
| ·行为透明度的度量方法—市场预期指数法 | 第43-44页 |
| ·我国货币政策行为透明度的度量 | 第44-45页 |
| ·结论 | 第45-46页 |
| 第五章 我国货币政策透明度的实践分析与政策建议 | 第46-54页 |
| ·国内外货币政策透明度的实践 | 第46-48页 |
| ·国外货币政策透明度的实践 | 第46-47页 |
| ·我国货币政策透明度的实践 | 第47-48页 |
| ·我国货币政策透明度存在的问题 | 第48-51页 |
| ·货币政策目标模糊 | 第48-49页 |
| ·信息披露缺乏 | 第49-50页 |
| ·货币政策委员会制度不完善 | 第50页 |
| ·利率市场化程度低 | 第50-51页 |
| ·对我国货币政策透明度的政策建议 | 第51-54页 |
| ·确定货币政策目标的数量区间 | 第51-52页 |
| ·加强货币政策信息披露 | 第52页 |
| ·健全货币政策委员会制度 | 第52页 |
| ·提高市场主体应变能力 | 第52-54页 |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4-55页 |
| ·本文主要结论 | 第54页 |
| ·展望 | 第54-55页 |
| 参考文献 | 第55-58页 |
| 致谢 | 第58-60页 |
| 附录 | 第60-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