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8页 |
| 1 绪论 | 第8-15页 |
| ·课题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 第9-10页 |
| ·课题的理论意义 | 第9页 |
| ·应用价值 | 第9-10页 |
| ·大黄素的简介 | 第10-11页 |
| ·大黄素的结构特征及其衍生物 | 第10页 |
| ·大黄素的性质 | 第10-11页 |
| ·大黄素的应用 | 第11-14页 |
| ·大黄素对消化系统的影响 | 第11-12页 |
| ·大黄素对泌尿系统的影响 | 第12页 |
| ·大黄素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 第12页 |
| ·大黄素对病原微生物的作用 | 第12-13页 |
| ·抗肿瘤作用 | 第13-14页 |
| ·对免疫系统的影响 | 第14页 |
| ·抗炎作用 | 第14页 |
| ·其它作用 | 第14页 |
| ·大黄素的研究展望 | 第14页 |
| ·本文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 2 大黄素的全合成 | 第15-17页 |
| ·以氯代烯酮为初始原料全合成大黄素 | 第15页 |
| ·以丙酮及甲酸乙酯为初始原料全合成大黄素 | 第15-16页 |
| ·以2-甲基恩醌为初始原料进行大黄素的全合成 | 第16页 |
| ·以3,5-二甲氧基苯甲酸甲酯为原料全合成大黄素路线 | 第16-17页 |
| ·本章小结 | 第17页 |
| 3 实验部分 | 第17-39页 |
| ·一般实验条件 | 第17-22页 |
| ·仪器分析 | 第17-18页 |
| ·色谱分离 | 第18-19页 |
| ·一般仪器 | 第19页 |
| ·起始原料的选择 | 第19-21页 |
| ·试剂和溶剂 | 第21-22页 |
| ·1-羟基-3-甲基-4-溴-6,8-二甲氧基-蒽醌的合成研究 | 第22-39页 |
| ·(4,6-二甲氧基-3-三氯甲基)-2-苯并[c]呋喃酮的合成 | 第22-25页 |
| ·(4,6-二甲氧基)-2-苯并[c]呋喃酮-3-羧酸的合成 | 第25-27页 |
| ·(4,6-二甲氧基)-2-苯并[c]呋喃酮的合成 | 第27-30页 |
| ·3,5-二甲氧基-邻苯二甲酸的合成 | 第30-31页 |
| ·3,5-二甲氧基-邻苯二甲酸酐的合成 | 第31-34页 |
| ·3,5-二甲氧基-2-[2-羟基-4-甲基-苯甲酰基]-苯甲酸的合成 | 第34-36页 |
| ·3,5-二甲氧基-2-[2-羟基-4-甲基-5-溴-苯甲酰基]-苯甲酸的合成 | 第36-37页 |
| ·1,6,8-三羟基-3-甲基-4-溴-蒽醌的合成 | 第37-39页 |
| ·结语 | 第39页 |
| 4 合成路线机理分析 | 第39-53页 |
| ·(4,6-二甲氧基-3-三氯甲基)-2-苯并[c]呋喃酮的合成机理 | 第39-42页 |
| ·反应过程1的机理分析 | 第39-41页 |
| ·反应过程2的机理分析 | 第41-42页 |
| ·(4,6-二甲氧基)-2-苯并[c]呋喃酮-3-羧酸的合成机理 | 第42-44页 |
| ·(4,6-二甲氧基)-2-苯并[c]呋喃酮的合成机理 | 第44-46页 |
| ·3,5-二甲氧基-邻苯二甲酸的合成机理 | 第46-48页 |
| ·离子型解释 | 第48页 |
| ·自由基型解释 | 第48页 |
| ·3,5-二甲氧基-邻苯二甲酸酐的合成机理 | 第48-49页 |
| ·3,5-二甲氧基-2-[2-羟基-4-甲基-苯甲酰基]-苯甲酸的合成研究 | 第49-51页 |
| ·氯化铝酰基化催化剂 | 第50页 |
| ·使用氯铝酸盐型离子液体作为催化剂 | 第50-51页 |
| ·聚合物负载的AICL_3作为酰基化催化剂 | 第51页 |
| ·3,5-二甲氧基-2-[2-羟基-4-甲基-5-溴-苯甲酰基]-苯甲酸的合成研究 | 第51-52页 |
| ·1,6,8-三羟基-3-甲基-4-溴-蒽醌的合成研究 | 第52-53页 |
| 5 结果与讨论 | 第53-62页 |
| ·对3,5-二甲氧基-2-[2-羟基-4-甲基-苯甲酰基]-苯甲酸得率的研究讨论 | 第53-56页 |
| ·3,5-二甲氧基-2-[2-羟基-4-甲基-苯甲酰基]-苯甲酸及异构体的研究 | 第56-57页 |
| ·一步成环制备蒽醌的尝试 | 第57-60页 |
| ·植物提取大黄素的实验研究 | 第60-62页 |
| 6 总结 | 第62-64页 |
| ·结论 | 第62-63页 |
| ·本课题展望 | 第63页 |
| ·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 第63-64页 |
| 致谢 | 第64-65页 |
| 参考文献 | 第65-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