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高产杨树能源林无性系苗期选择的初步研究
| 致谢 | 第1-4页 |
|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11页 |
| 1 引言 | 第11-12页 |
| 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2-22页 |
| ·生物质能研究及开发现状 | 第12-15页 |
| ·直接燃烧供热或发电 | 第13-14页 |
| ·生物质气化 | 第14页 |
| ·生产液体燃料 | 第14-15页 |
| ·能源林研究进展 | 第15-19页 |
| ·木质能源树种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 ·短轮伐期矮林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 ·杨树人工林研究进展 | 第19-22页 |
| ·杨树人工林栽培的研究现状 | 第19-20页 |
| ·杨树人工林的发展前景 | 第20-22页 |
| 3 材料与方法 | 第22-28页 |
| ·试验地概况 | 第22页 |
| ·试验材料及设计 | 第22页 |
| ·试验方法 | 第22-26页 |
| ·杨树无性系生长量与生物量测定 | 第22-23页 |
| ·杨树无性系生长量测定 | 第22页 |
| ·杨树无性系生物量测定 | 第22-23页 |
| ·叶片性状测定 | 第23页 |
| ·光合特性测定 | 第23页 |
| ·木材物理性质测定 | 第23页 |
| ·化学成分测定 | 第23-25页 |
| ·粗纤维含量测定 | 第23-24页 |
| ·苯醇抽提物含量测定 | 第24页 |
| ·木质素含量测定 | 第24-25页 |
| ·灰分含量测定 | 第25页 |
| ·元素含量测定 | 第25-26页 |
| ·C 含量测定 | 第25页 |
| ·N 及 P 含量测定 | 第25-26页 |
| ·灰分元素含量测定 | 第26页 |
| ·热值测定 | 第26页 |
| ·干重热值测定 | 第26页 |
| ·去灰分热值测定 | 第26页 |
| ·统计分析 | 第26-27页 |
| ·苗高和地径曲线拟合 | 第26-27页 |
| ·苗高和地径综合评价 | 第27页 |
| ·数据分析处理 | 第27-28页 |
| 4 结果与分析 | 第28-79页 |
| ·杨树无性系苗期生长差异分析 | 第28-36页 |
| ·苗高和地径年生长规律研究 | 第28-32页 |
| ·苗高和地径差异分析 | 第32-34页 |
| ·生物量差异分析 | 第34-36页 |
| ·杨树无性系叶片性状差异分析 | 第36-38页 |
| ·杨树无性系光合特性差异研究 | 第38-43页 |
| ·光合作用的日变化 | 第38-42页 |
| ·光合作用的生长季变化 | 第42-43页 |
| ·杨树无性系木材物理性质分析 | 第43-45页 |
| ·木材基本密度分析 | 第43-45页 |
| ·气干材含水率分析 | 第45页 |
| ·杨树无性系化学成分差异分析 | 第45-55页 |
| ·不同器官粗纤维含量差异 | 第45-48页 |
| ·不同器官苯醇抽提物含量差异 | 第48-50页 |
| ·不同器官木质素含量差异 | 第50-52页 |
| ·不同器官灰分含量差异 | 第52-55页 |
| ·杨树无性系元素含量差异分析 | 第55-65页 |
| ·不同器官C 含量差异 | 第55-57页 |
| ·不同器官N 含量差异 | 第57-60页 |
| ·不同器官P 含量差异 | 第60-62页 |
| ·不同器官灰分元素含量差异 | 第62-65页 |
| ·杨树无性系热值差异分析 | 第65-72页 |
| ·干重热值差异 | 第66-70页 |
| ·去灰分热值差异 | 第70-72页 |
| ·杨树无性系综合评价 | 第72-79页 |
| ·生长性状与叶片性状相关分析 | 第72-73页 |
| ·生长性状与光合指标相关分析 | 第73-74页 |
| ·叶片性状与光合指标相关分析 | 第74页 |
| ·去灰分热值与木材性质相关分析 | 第74-75页 |
| ·杨树无性系的综合评价及选择 | 第75-79页 |
| 5 初步结论 | 第79-81页 |
| ·杨树无性系苗期生长差异 | 第79页 |
| ·杨树无性系叶片性状差异 | 第79页 |
| ·杨树无性系光合特性差异 | 第79-80页 |
| ·杨树无性系木材物理性质差异 | 第80页 |
| ·杨树无性系化学成分差异 | 第80页 |
| ·杨树无性系元素含量差异 | 第80页 |
| ·杨树无性系热值差异 | 第80页 |
| ·杨树无性系综合评价结果 | 第80-81页 |
| 参考文献 | 第81-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