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思想政治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论文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性基础研究

中文摘要第1-10页
Abstract第10-14页
导论第14-35页
 一、选题的缘起第14-22页
  (一)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历程第15-18页
   1、全面探索阶段(1978—1984)第15-16页
   2、系统建设阶段(1984—2005)第16-17页
   3、学科纵深发展阶段(2005 年底至今)第17-18页
  (二) 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现状第18-19页
  (三) 思想政治教育人学取向的研究现状第19-22页
   1、马克思主义人学在当代中国的兴起第20页
   2、思想政治教育人学取向的研究现状第20-22页
 二、思想政治教育人性基础问题研究现状综述第22-28页
  (一) 西方道德教育家的研究状况述评第22-24页
  (二) 我国学者的研究现状述评第24-28页
   1、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人性基础的具体内容第24-26页
   2、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人性基础作用的实现途径和方法第26-28页
 三、本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主要内容及创新第28-31页
  (一) 基本思路和主要内容第28-29页
  (二) 创新观点第29-31页
 四、研究方法和意义第31-35页
  (一) 本课题的研究方法第31-32页
  (二)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第32-35页
   1、理论意义第32-33页
   2、现实意义第33-35页
第一章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人性基础的哲学蕴涵第35-45页
 一、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及其相关概念辨析第35-40页
  (一) 思想政治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的关系第35-36页
  (二) 思想政治教育与德育的关系第36-37页
  (三) 思想政治教育与公民教育的关系第37-39页
  (四)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第39-40页
 二、人性的哲学蕴涵第40-43页
  (一) 人性与人的属性、人的本质第40-42页
  (二) 人性的结构第42-43页
 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人性基础的基本内涵第43-45页
  (一) 人性基础的基本内涵第43页
  (二)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人性基础的基本内涵第43-45页
第二章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人性基础理论的历史发展第45-68页
 一、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人性基础理论的历史考察第45-50页
  (一) 孔子的道德教育人性基础思想第45-46页
  (二) 孟子的道德教育人性基础思想第46-47页
  (三) 荀子的道德教育人性基础思想第47-48页
  (四) 董仲舒的道德教育人性基础思想第48-50页
 二、西方思想政治教育人性基础理论的探源第50-59页
  (一) 古代西方思想家对思想政治教育人性基础理论的探讨第50-54页
   1、朴素的需要动机(自然主义)论第50-52页
   2、心灵德性论第52-53页
   3、神学教育目的论第53-54页
  (二) 西方近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人性基础理论第54-59页
   1、主体性理论第54-55页
   2、精神分析论第55-56页
   3、需要层次(动机)学说第56-57页
   4、体谅关心理论第57-58页
   5、主体间性理论第58-59页
 三、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人性基础理论的产生与发展第59-68页
  (一) 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思想政治教育人性基础理论第60-64页
   1、人的本质理论第60-62页
   2、灌输论第62-64页
  (二) 中国马克思主义者的思想政治教育人性基础理论第64-68页
   1、人性的阶级性理论第64-65页
   2、自然性与精神性相统一理论第65页
   3、“四自五慎”道德修养论第65-66页
   4、以人为本理论第66-68页
第三章 现实的个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人性基础研究的逻辑起点第68-87页
 一、“现实的个人”的哲学蕴含第68-72页
  (一) 共时态“现实的个人”的含义第68-70页
  (二) 历时态“现实的个人”的含义第70-72页
 二、“现实的个人”的缺失: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人性基础的哲学反思第72-78页
  (一) 过于强调人的“社会性”的共性,忽视甚至抹杀现实的个人丰富多彩的“个性”第72-73页
  (二) 过于强调人的“社会性”中的“阶级性”,不承认现实的个人有“共同的特性”第73-74页
  (三) 过于强调人的“精神性”,忽视现实的个人的“自然性”第74-75页
  (四) 过于强调人的“可塑性”,忽视现实的个人的“主体性”第75-76页
  (五) 过于强调人的“纪律性”,忽视现实的个人的“自由性”第76-77页
  (六) 过于强调人的“工具性”,忽视现实的个人的“目的性”第77-78页
 三、“现实的个人”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人性基础研究中的地位第78-87页
  (一) “现实的个人”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人性基础理论研究的立足点第78-80页
  (二) “现实的个人”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生成的人性根源第80-84页
  (三) “现实的个人”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人性基础理论研究的归宿点第84-87页
第四章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存在和发展的人性基础第87-125页
 一、人的自然性与自然性需要: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性依据之一第87-98页
  (一) 人的自然性及自然性需要的特点第87-91页
  (二) 人的自然性及其自然性需要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性基础第91-95页
   1、人的自然性及自然性需要奠定了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自然性基础第91-92页
   2、现实的个人之间物质利益上的矛盾性决定了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调节功能第92-94页
   3、现实的个人的自然性及自然性需要的提升性决定了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提升人的自然性功能第94-95页
  (三) 针对人的自然性需要,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要充分发挥人的自然性基础作用第95-98页
   1、合理满足物质需要是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人性的自然性作用的有效途径第95-96页
   2、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要大力丰富人的自然性第96-98页
 二、人的社会性与社会性需要: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人性依据之二第98-109页
  (一) 人的社会性及社会性需要的特点第98-101页
  (二) 人的社会性及其社会需要是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和存在的根本的人性基础第101-104页
   1、统治阶级的社会性及社会性需要决定着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方向性第101-102页
   2、现实的个人的社会性及社会化决定了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和存在的社会性基础第102-103页
   3、现实的个人之间的社会性矛盾决定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必要性第103-104页
  (三) 针对人的社会性需要,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要发挥人的社会性基础作用第104-109页
   1、针对现实的个人的人格和人权的需要,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要尊重人和人的人格第104-106页
   2、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要努力丰富人的社会性第106-109页
 三、人的精神性与精神性需要: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性依据之三第109-125页
  (一) 人的精神性与精神性需要的特点第110-113页
   1、人的精神性具有理性的特点第110-111页
   2、人的精神性具有非理性的特点第111-112页
   3、现实的个人的精神性具有未完成的特性第112-113页
  (二) 人的精神性及其精神性需要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和发展的重要人性基础第113-120页
   1、现实的个人的精神性需要奠定了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和存在的合理性第114-116页
   2、现实的个人的精神未完成性决定了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性第116-120页
  (三) 针对精神利益和精神需要,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应充分发挥人的精神性基础作用第120-125页
   1、针对人的精神归宿、精神动力的需要,发挥人的精神性的人性基础作用第120-121页
   2、针对人的人性完善和提升的需要,充分发挥现实的个人精神提升性的人性基础作用第121-125页
第五章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人性基础第125-159页
 一、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基本规律的人性基础第125-146页
  (一) 人的可塑性和主体性: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的人性基础第126-137页
   1、现实的个人的可塑性是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的客观基础第126-132页
   2、现实的个人的主体性是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的前提条件第132-137页
  (二) 人的社会性和工具性:服从、服务于社会发展的规律的人性基础第137-146页
   1、人的社会性是思想政治教育服从社会发展规律的人性基础第138-141页
   2、人的工具性是思想政治教育服务社会发展规律的人性基础第141-146页
 二、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具体规律的人性基础第146-159页
  (一) 人性的多样性与主流意识形态的一元性:主导性与多样性统一规律的人性基础第146-150页
  (二) 人的理性与非理性:情理交融规律的人性基础第150-154页
  (三) 人的主体间性:主体间多向互动规律的人性基础第154-159页
第六章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原则和方法的人性基础第159-192页
 一、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原则的人性基础第159-181页
  (一) 人性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坚持一般与个别、共性与个性相结合原则的人性基础第159-173页
   1、人性的社会共性与阶级特性:坚持人性与党性相结合原则的人性基础第160-164页
   2、群体共性与个体个性:坚持人的社会化与个性化相结合原则的人性基础第164-169页
   3、人性发展的全球性与民族性:坚持全球化中的人性与民族化中的人性相统一原则的人性基础第169-173页
  (二) 人的工具性与目的性:坚持工具性价值与目的性价值相结合原则的人性基础第173-181页
 二、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人性基础分析第181-192页
  (一) 人的自然性与精神性:坚持物质奖励与精神鼓励相结合方法的人性基础第181-185页
  (二) 人性的自发性与自觉性: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方法的人性基础第185-187页
  (三) 人的现实性与理想性:坚持现实教育与理想教育相结合方法的人性基础第187-192页
结束语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性化与现代性超越第192-197页
参考文献第197-205页
致谢第205-207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出版的专著目录第207页

论文共20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北宋山水与巴比松画派的审美差异
下一篇:奶牛全混合日粮技术应用效果及配方优化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