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结构论文--特种结构论文--抗震动结构、防灾结构论文--耐震、隔震、防爆结构论文

一种新型滑移隔震体系的理论分析与研究

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9页
1 绪论第9-22页
   ·结构振动控制技术概述第9-14页
     ·被动控制第10-13页
     ·主动控制第13页
     ·混合控制第13-14页
   ·建筑结构基础滑移隔震的发展概况第14-18页
     ·基础滑移隔震系统概述第14-15页
     ·基础滑移隔震系统的分类及特点第15-18页
   ·本文的研究内容第18-19页
 参考文献第19-22页
2 基础滑移隔震体系的理论研究第22-33页
   ·基础滑移隔震结构的摩擦力模型及计算模型第22-26页
     ·基础滑移隔震结构的摩擦力模型第22-24页
     ·基础滑移隔震结构的计算模型第24-26页
     ·本文所采用的摩擦力模型和计算模型第26页
   ·基础滑移隔震结构的运动方程第26-29页
     ·啮合状态时的运动方程第26-27页
     ·滑移状态时的运动方程第27页
     ·碰撞后限滑状态时的运动方程第27-28页
     ·临界状态的判别条件第28-29页
   ·地震反应方程的数值积分法第29-31页
     ·数值积分的Newmark-β法第29-30页
     ·积分时间步长的选择第30页
     ·计算稳定性及Newmark-β法无条件稳定的条件第30页
     ·积分时间步长的选择第30-31页
 参考文献第31-33页
3 基础滑移隔震及限位消能装置的力学特性第33-44页
   ·隔震及限位消能元件的选用第33-35页
     ·滑移隔震系统的滑移支承元件选用第33-34页
     ·滑移隔震系统的限位消能元件选用第34-35页
   ·滑移支承元件的力学性能分析第35-36页
   ·限位消能元件的力学性能分析第36-43页
     ·限位消能元件的弹塑性分析第36-38页
     ·限位、消能分析第38-43页
 参考文献第43-44页
4 多层基础滑移隔震框架结构的有限元模型对比分析第44-60页
   ·本文采用的滑移隔震装置第44页
   ·有限元分析方法第44-47页
     ·有限元理论第44-45页
     ·有限单元法分析基本过程第45-47页
   ·SAP2000有限元分析软件介绍第47-49页
     ·SAP2000软件的概括第47-48页
     ·SAP2000分析的基本过程第48-49页
   ·工程概况第49-50页
   ·本文采用模型的建立及参数选取第50-52页
     ·上部结构的模拟第50页
     ·隔震层的模拟第50-52页
     ·模型的建立第52页
   ·分析工况第52-53页
   ·水平地震作用下非线性动力时程对比分析第53-59页
     ·结构自振动特性第54-56页
     ·最大加速度第56-57页
     ·最大位移量第57页
     ·最大剪力第57页
     ·对比分析结论第57-59页
 参考文献第59-60页
5 新型基础滑移隔震框架结构的性能分析第60-74页
   ·输入地震波的选取与调整第60-63页
     ·输入波的选择方法第60-61页
     ·输入地震波的调整第61-62页
     ·本文选用的地震波第62页
     ·对地震波选取的探讨第62-63页
   ·碰撞前后的结构动力反应第63-64页
     ·最大加速度第63-64页
     ·最大位移量第64页
   ·不同场地条件的结构动力反应第64-66页
   ·不同摩擦系数的结构动力反应第66-68页
     ·滑移隔震层摩擦系数μ对基底滑移量的影响第66页
     ·滑移隔震层摩擦系数μ对基底剪力的影响第66-67页
     ·滑移隔震层摩擦系数μ对上部绝对加速度反应的影响第67-68页
   ·不同软钢U型带片刚度的结构动力反应第68-71页
     ·水平地震波作用下纯摩擦滑移隔震框架结构的滑移量第68-69页
     ·软钢U型带片水平刚度K_b的作用与影响分析第69-71页
   ·本章小结第71-72页
 参考文献第72-74页
6 全文总结及展望第74-76页
   ·全文总结第74-75页
   ·展望第75-76页
致谢第76-77页
附录第77页
 附录一: 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77页
 附录二: 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编的教材第77页

论文共7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复杂背景下红外图像配准及动目标检测方法研究
下一篇:高速公路沥青面层合理厚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