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融资融券交易风险控制之法律分析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导言 | 第10-11页 |
第一章 我国融资融券交易风险控制概述 | 第11-22页 |
第一节 融资融券交易制度的内涵与外延 | 第11-15页 |
一、证券与信用交易制度 | 第11-13页 |
二、本文对融资融券交易制度的定义 | 第13-15页 |
第二节 融资融券交易的特点 | 第15-17页 |
一、财务杠杆 | 第15-16页 |
二、宏观可调控 | 第16页 |
三、资金融通性 | 第16页 |
四、双重信用性 | 第16-17页 |
第三节 融资融券交易的功能及负面影响 | 第17-20页 |
一、功能 | 第17-19页 |
二、负面影响 | 第19-20页 |
第四节 融资融券交易的风险 | 第20-22页 |
一、对证券公司来说 | 第20-21页 |
二、对于投资人来说 | 第21-22页 |
第二章 常见融资融券交易模式及其风险控制 | 第22-32页 |
第一节 美国的市场化交易制度 | 第22-26页 |
一、发展历程 | 第22-23页 |
二、风险控制与监管 | 第23-25页 |
三、特点 | 第25-26页 |
第二节 日本的专业化交易制度 | 第26-29页 |
一、形成背景 | 第26页 |
二、风险控制与监管 | 第26-28页 |
三、特点 | 第28-29页 |
第三节 我国台湾地区的中间模式 | 第29-32页 |
一、经历阶段 | 第29-30页 |
二、风险控制与监管 | 第30-31页 |
三、特点 | 第31-32页 |
第三章 我国融资融券交易风险控制之分析 | 第32-56页 |
第一节 交易原理法律分析—担保与信托的结合 | 第33-35页 |
第二节 交易监管体制法律分析 | 第35-38页 |
一、法律监管 | 第35-36页 |
二、机构监管 | 第36-37页 |
三、数据监管 | 第37-38页 |
第三节 授信模式的选择—证券金融公司的退隐 | 第38-40页 |
第四节 风险控制具体手段法律分析 | 第40-56页 |
一、对证券公司的风险控制的分析 | 第41-48页 |
二、对投资者的风险控制的分析 | 第48-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8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58-59页 |
后记 | 第59-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