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危不助行为的犯罪化研究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引言 | 第8-9页 |
第一章 见危不助犯罪化的争议 | 第9-16页 |
一、反对“见危不助”犯罪化的意见 | 第9-11页 |
二、赞成“见危不助”犯罪化的观点 | 第11-16页 |
第二章 见危不助犯罪化的现实基础与理论依据 | 第16-24页 |
一、见危不助的现实基础 | 第16-17页 |
二、设立“见危不助罪”的法学依据 | 第17-24页 |
(一) 设立“见危不助罪”的法理学基础考察 | 第17-19页 |
(二) 设立“见危不助罪”的刑法学基础考察 | 第19-21页 |
(三) 设立“见危不助罪”的比较法考察 | 第21-24页 |
第三章 “见危不助”罪的犯罪构成 | 第24-31页 |
一、“见危不助”主体范围的划定 | 第24-26页 |
二、“见危不助罪”的主观方面 | 第26-27页 |
三、“见危不助罪”的犯罪客体 | 第27页 |
四、见危不助罪的客观方面 | 第27-31页 |
第四章 见危不助罪的犯罪类型 | 第31-43页 |
一、夫妻之间见危不助 | 第31-35页 |
二、国家工作人员的见危不助 | 第35-37页 |
三、交通肇事中的见危不助 | 第37-43页 |
(一) 对“逃逸”行为应独立评价的分析 | 第37-39页 |
(二) 对“因逃逸致人死亡”的解读 | 第39-43页 |
第五章 见危不助犯罪化的立法思考 | 第43-47页 |
一、国外立法经验的借鉴 | 第43-45页 |
二、“见危不助罪”的法定刑配置 | 第45-46页 |
三、见危不助犯罪化的立法方式和内容 | 第46-47页 |
结语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0页 |
在读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50-52页 |
后记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