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6页 |
导论 | 第6-9页 |
·研究背景 | 第6页 |
·研究的意义 | 第6-8页 |
·研究的方法和框架 | 第8-9页 |
第一章 小城镇相关概念以及我国小城镇发展历程 | 第9-23页 |
·相关概念 | 第9-16页 |
·欠发达与欠发达地区的涵义 | 第9-10页 |
·城镇化的涵义 | 第10页 |
·小城镇概念的演进 | 第10-11页 |
·小城镇发展模式基本内容 | 第11-13页 |
·小城镇发展模式的基本结构 | 第13-14页 |
·小城镇发展模式的共性 | 第14-16页 |
·我国小城镇发展的历程 | 第16-23页 |
·小城镇经济的恢复与初步繁荣阶段(1949 年-1952 年) | 第16页 |
·小城镇由衰落而渐趋回升的阶段(1953-1966 年) | 第16-18页 |
·小城镇发展总体水平长期停滞不前阶段(从1966-1978 年) | 第18-19页 |
·改革开放以来小城镇全面而迅速发展的阶段(1978-1989 年) | 第19页 |
·小结 | 第19-23页 |
第二章 欠发达地区小城镇发展历程特点以及发展趋势 | 第23-32页 |
·河南省小城镇发展的历程 | 第23-24页 |
·河南省小城镇现状特点 | 第24-28页 |
·小城镇发展水平差别较大 | 第24页 |
·人地矛盾突出 | 第24-25页 |
·大多数小城镇吸纳劳动力弱,规模小,达不到规模效应 | 第25-26页 |
·产业结构不合理,发展水平低,农业型小城镇居多 | 第26页 |
·小城镇集散功能弱,市场发育缓慢,马路经济形态严重 | 第26-27页 |
·小城镇规划滞后,特色不明显,功能分区差 | 第27页 |
·中心城镇的辐射力和带动力较弱 | 第27页 |
·相对于硬环境建设,小城镇软环境建设滞后 | 第27-28页 |
·小结:小城镇发展的动力不足 | 第28页 |
·发展小城镇是河南省健康城市化的必然选择 | 第28-32页 |
·发展小城镇是我国城镇化道路的选择 | 第28-31页 |
·发展小城镇是河南省城镇化道路的选择 | 第31-32页 |
第三章 国内外小城镇发展的理论和实践 | 第32-43页 |
·国外小城镇发展的相关理论 | 第32-34页 |
·霍华德(E. Haward)的“田园城市”理论 | 第32-33页 |
·不平衡发展理论 | 第33页 |
·梯度推进理论 | 第33页 |
·增长极理论 | 第33-34页 |
·点轴开发理论 | 第34页 |
·中外小城镇发展的实践 | 第34-43页 |
·美国小城镇发展的实践 | 第34-36页 |
·英、法、德和荷兰等西欧国家新城发展的特色 | 第36页 |
·国外小城镇发展的成功启示 | 第36-39页 |
·我国发达地区小城镇发展实践的模式 | 第39-41页 |
·东部小城镇发展模式的启示 | 第41-42页 |
·小结 | 第42-43页 |
第四章 欠发达地区小城镇发展对策 | 第43-57页 |
·消除小城镇推进城市化的制度障碍 | 第43-46页 |
·进一步明确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目的和制度取向 | 第43-44页 |
·制定有利于农民在小城镇建房购房的房地产政策 | 第44页 |
·实施有利于农民向小城镇转移的承包地管理政策 | 第44-45页 |
·健全有利于增强小城镇凝聚力的社会保障体系 | 第45页 |
·建立有利于增强小城镇自我发展能力的镇级财政制度 | 第45-46页 |
·形成合理的小城镇土地使用机制 | 第46-49页 |
·土地产权制度的改革 | 第46-49页 |
·推进乡镇企业向小城镇合理集聚 | 第49-50页 |
·整合乡镇企业,推动乡镇企业向小城镇工业园区集中 | 第49页 |
·实施城乡一体化服务,夯实小城镇聚集平台 | 第49-50页 |
·合理确定小城镇发展模式 | 第50-53页 |
·树立经营小城镇的理念 | 第53-57页 |
·合理确定小城镇建设的目标和定位 | 第53-54页 |
·采用多元化投资政策,加快欠发达地区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 第54-57页 |
第五章 结束语 | 第57-59页 |
·主要结论 | 第57-58页 |
·论文的不足及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 第58-59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59-60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60-61页 |
致谢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