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前言 | 第8-9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9-28页 |
| ·β-甘露聚糖酶产生菌 | 第9-11页 |
| ·β-甘露聚糖酶的来源 | 第9-10页 |
| ·β-甘露聚糖酶的产生条件 | 第10-11页 |
| ·β-甘露聚糖酶产生菌的诱变优育 | 第11页 |
| ·β-甘露聚糖酶从摇瓶发酵到发酵罐发酵的优化 | 第11-14页 |
| ·摇瓶发酵的优化 | 第11-12页 |
| ·从摇瓶发酵到发酵罐发酵的放大进程 | 第12页 |
| ·摇瓶与罐之间氧传递的差异 | 第12-13页 |
| ·发酵放大的研究状况 | 第13-14页 |
| ·β-甘露聚糖酶的分离纯化 | 第14-21页 |
| ·酶分离提纯的一般步骤 | 第15-18页 |
| ·分离纯化工艺的设计 | 第18-20页 |
| ·β-甘露聚糖酶的纯化 | 第20-21页 |
| ·统计学优化设计方法 | 第21-24页 |
| ·Plackett-Burman实验设计 | 第22-23页 |
| ·响应面法 | 第23-24页 |
| ·β-甘露聚糖酶的应用方向 | 第24-26页 |
| ·本课题已有的研究基础 | 第26-27页 |
|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7-28页 |
| 第二章β-甘露聚糖酶发酵过程优化 | 第28-43页 |
| ·仪器与材料 | 第28-29页 |
| ·仪器与设备 | 第28-29页 |
| ·试剂 | 第29页 |
| ·菌种 | 第29页 |
| ·培养基 | 第29页 |
| ·实验方法 | 第29-34页 |
| ·实验设计 | 第29-30页 |
| ·β-甘露聚糖酶活力的测定 | 第30-32页 |
| ·6.6L发酵罐培养 | 第32-34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34-42页 |
| ·发酵过程变化曲线 | 第34-36页 |
| ·响应面优化 | 第36-42页 |
| ·小结 | 第42-43页 |
| 第三章β-甘露聚糖酶发酵液絮凝条件优化 | 第43-56页 |
| ·仪器与材料 | 第43-44页 |
| ·试剂 | 第43-44页 |
| ·实验仪器和设备 | 第44页 |
| ·实验方法 | 第44-47页 |
| ·絮凝操作 | 第44页 |
| ·喷雾干燥 | 第44-47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47-55页 |
| ·Plackett-Burman实验设计结果与分析 | 第47-49页 |
| ·CCD优化设计结果与响应面分析 | 第49-55页 |
| ·验证实验 | 第55页 |
| ·喷雾干燥结果 | 第55页 |
| ·小结 | 第55-56页 |
| 第四章β-甘露聚糖酶发酵液双水相萃取 | 第56-72页 |
| ·仪器与材料 | 第57页 |
| ·试剂 | 第57页 |
| ·实验仪器和设备 | 第57页 |
| ·实验方法 | 第57-60页 |
| ·β-甘露聚糖酶发酵液的除杂 | 第57-58页 |
| ·双水相萃取 | 第58页 |
| ·蛋白含量测定 | 第58-59页 |
| ·实验设计 | 第59-60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60-71页 |
| ·蛋白质测定标准曲线 | 第60-61页 |
| ·双水相体系筛选结果 | 第61-63页 |
| ·CCD优化设计结果与响应面分析 | 第63-71页 |
| ·小结 | 第71-72页 |
| 第五章β-甘露聚糖酶发酵液膜分离 | 第72-82页 |
| ·仪器与材料 | 第73-74页 |
| ·试剂 | 第73页 |
| ·实验仪器和设备 | 第73页 |
| ·超滤装置流程图 | 第73-74页 |
| ·实验方法 | 第74-76页 |
| ·料液预处理 | 第74页 |
| ·超滤前清洗 | 第74-75页 |
| ·超滤操作 | 第75页 |
| ·样品分析 | 第75页 |
| ·实验考察参数和指标 | 第75-76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76-81页 |
| ·进料流量对膜滤效果的影响 | 第76-78页 |
| ·操作压力和超滤时间对膜滤效果的影响 | 第78-81页 |
| ·小结 | 第81-82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2-85页 |
| ·结论 | 第82页 |
| ·展望 | 第82-85页 |
| 参考文献 | 第85-90页 |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第90-91页 |
| 致谢 | 第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