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英文摘要 | 第6-8页 |
绪论 | 第8-18页 |
第一节 近现代以来的女娲神话研究概述 | 第8-13页 |
一、重要的研究者及研究著作 | 第8-11页 |
二、研究重点 | 第11-13页 |
第二节 汉代伏羲女娲图像研究的现状 | 第13-15页 |
第三节 本文的写作目的及意义 | 第15-18页 |
第一章 伏羲女娲神话的生成 | 第18-33页 |
第一节 女娲形象探源 | 第18-26页 |
一、女娲的功绩 | 第18-21页 |
二、女娲的原型 | 第21-24页 |
三、女娲的文化英雄神格 | 第24-26页 |
第二节 伏羲形象探源 | 第26-29页 |
一、伏羲的功绩 | 第26-28页 |
二、古史记载中的伏羲形象 | 第28-29页 |
第三节 状羲女娲对偶神的形成 | 第29-33页 |
一、汉代典籍中伏羲女娲并立于三皇 | 第29-30页 |
二、楚帛书的释读 | 第30-33页 |
第二章 墓葬艺术的伏羲女娲(上)——帛画、壁画 | 第33-44页 |
第一节 帛画中的伏羲女娲 | 第33-35页 |
第二节 壁画 | 第35-43页 |
小结 | 第43-44页 |
第三章 墓葬艺术中的伏羲女娲(下)——石刻画像 | 第44-108页 |
第一节 山东画像石 | 第47-72页 |
一、墓地祠堂画像 | 第48-57页 |
二、墓室画像石 | 第57-60页 |
三、伏羲女娲图像特征 | 第60-64页 |
四、对两类图像的释读 | 第64-72页 |
第二节 河南南阳画像石 | 第72-85页 |
一、本区画像石墓 | 第72-77页 |
二、伏羲女娲图像特征 | 第77-85页 |
第三节 四川画像石 | 第85-95页 |
一、本区画像类型 | 第86-89页 |
二、伏羲女娲图像特征 | 第89-95页 |
第四节 陕北画像石 | 第95-105页 |
一、本区画像石墓 | 第96-97页 |
二、伏羲女娲图像分布特点 | 第97-103页 |
三、伏羲女娲图像特征 | 第103-104页 |
四、陕北榆林地区神木县M11画像释读 | 第104-105页 |
小结 | 第105-108页 |
第四章 汉墓艺术的余响——魏晋南北朝至唐代墓葬中的伏羲女娲像 | 第108-117页 |
第一节 南北朝时期 | 第108-112页 |
一、河西地区 | 第109-111页 |
二、辽东地区的高句丽 | 第111-112页 |
第二节 隋唐时期 | 第112-117页 |
第五章 伏羲女娲的图像学阐释 | 第117-136页 |
第一节 核心图像 | 第117-126页 |
一、人首蛇身 | 第117-121页 |
二、日月 | 第121-125页 |
三、规矩 | 第125-126页 |
第二节 区域图像 | 第126-128页 |
一、灵芝 | 第126-127页 |
二、嘉禾 | 第127-128页 |
第三节 辅助图像 | 第128-136页 |
一、四灵 | 第128-131页 |
二、西王母、东王公 | 第131-133页 |
三、阙(天门) | 第133-136页 |
第六章 汉墓伏羲女娲画像的艺术功能 | 第136-151页 |
第一节 汉代丧葬习俗及其文化心理 | 第136-138页 |
第二节 墓葬绘画的功能 | 第138-151页 |
一、护佑 | 第139-142页 |
二、调和阴阳 | 第142-144页 |
三、神仙思想影响下的功能新变 | 第144-151页 |
第七章 汉画伏羲女娲图像与伏羲女娲神话 | 第151-162页 |
第一节 汉画在神话研究中的史料价值 | 第151-153页 |
第二节 汉时代背景下的伏羲女娲神话 | 第153-155页 |
第三节 地域、民间文化视野中的伏羲女娲神话 | 第155-158页 |
一、地域文化的影响 | 第156-157页 |
二、民间工匠的二次创作 | 第157-158页 |
第四节 当前利用汉画研究伏羲女娲神话所存在的问题 | 第158-162页 |
结语 | 第162-164页 |
附表: 各地出土、发现之伏羲女娲图像 | 第164-185页 |
征引文献 | 第185-1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