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4页 |
1 前言 | 第14-25页 |
·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 第14-16页 |
·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16-20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18页 |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研究技术路线 | 第19-20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20-22页 |
·淮南市区自然环境概况 | 第22-24页 |
·地理环境 | 第22-23页 |
·气象环境 | 第23页 |
·社会经济 | 第23-24页 |
·谢二塘和高塘湖概况 | 第24-25页 |
·谢二塘 | 第24页 |
·高塘湖 | 第24-25页 |
2 采样与测试 | 第25-36页 |
·采样点布置 | 第25-26页 |
·采样断面的布设 | 第25页 |
·断面垂线的布设 | 第25页 |
·采样点位的确定 | 第25-26页 |
·采样方法 | 第26-28页 |
·水质分析样品的采集 | 第26页 |
·站点布设与采样频率 | 第26页 |
·水样的保存 | 第26-28页 |
·测试与分析 | 第28-34页 |
·指标选取 | 第28页 |
·测试方法及生物统计 | 第28-29页 |
·浮游植物 | 第29-33页 |
·叶绿素a的测定 | 第33-34页 |
·研究工作量 | 第34-36页 |
3 谢二塘和高塘湖水域环境因子比较 | 第36-62页 |
·理化因子的季节变化 | 第36-48页 |
·水温的季节变化 | 第36-38页 |
·透明度的季节变化 | 第38-39页 |
·pH值的季节变化 | 第39-41页 |
·电导率的季节变化 | 第41-42页 |
·氯化物的季节变化 | 第42-43页 |
·总硬度的季节变化 | 第43-44页 |
·溶解氧的季节变化 | 第44-46页 |
·生化需氧量的季节变化 | 第46-47页 |
·化学耗氧量的季节变化 | 第47-48页 |
·营养盐的季节变化 | 第48-55页 |
·总氮的季节变化 | 第48-50页 |
·总磷的季节变化 | 第50-51页 |
·氮磷比的季节变化 | 第51-53页 |
·叶绿素a的季节变化 | 第53-55页 |
·基于灰色局势的水域营养状况评价 | 第55-60页 |
·灰色局势决策原理 | 第55-57页 |
·灰色局势决策的应用 | 第57-60页 |
·小结 | 第60-62页 |
4 谢二塘和高塘湖水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比较 | 第62-107页 |
·浮游植物群落的结构特征 | 第62-82页 |
·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和季节变化 | 第63-65页 |
·浮游植物的数量及季节变化 | 第65-69页 |
·浮游植物的主要优势种属及季节变化 | 第69-74页 |
·浮游植物群落的污染指示种 | 第74-78页 |
·浮游植物群落的演替分析 | 第78-80页 |
·浮游植物群落的相似性分析 | 第80-82页 |
·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指数 | 第82-88页 |
·多样度(H) | 第83-85页 |
·均匀度(J) | 第85页 |
·丰富度(d) | 第85-86页 |
·优势度(D) | 第86-87页 |
·单纯度(P) | 第87页 |
·综合生物指数(CI) | 第87-88页 |
·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指数与浮游植物的相关分析 | 第88-91页 |
·应用浮游植物群落指标评价水域营养水平 | 第91-92页 |
·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比较 | 第92-106页 |
·浮游植物种类结构和组成的比较 | 第92-99页 |
·浮游植物形态的比较 | 第99-104页 |
·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指数的比较 | 第104-106页 |
·小结 | 第106-107页 |
5 谢二塘和高塘湖水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影响因素比较 | 第107-113页 |
·浮游植物现存量的影响因素 | 第107-108页 |
·浮游植物种类的影响因素 | 第108-110页 |
·浮游植物丰度的影响因素 | 第110-113页 |
6 结论与建议 | 第113-116页 |
·结论 | 第113-115页 |
·建议 | 第115-116页 |
参考文献 | 第116-121页 |
附录A 谢二塘常见藻类显微照片(放大倍数均为10×40) | 第121-127页 |
附录B 高塘湖常见藻类显微照片(放大倍数均为10×40) | 第127-134页 |
附录C 谢二塘和高塘湖藻类污染指示种 | 第134-139页 |
致谢 | 第139-140页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第1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