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7页 |
| 图序 | 第7-8页 |
| 表序 | 第8-9页 |
| 目录 | 第9-12页 |
| 1 绪论 | 第12-21页 |
| ·研究背景和选题意义 | 第12-18页 |
| ·高科技企业的增长状况 | 第12-13页 |
| ·中国高科技企业增长中的问题 | 第13-14页 |
| ·国内外相关研究论文综述 | 第14-18页 |
| ·研究思路和章节安排 | 第18-21页 |
| 2 内生增长理论综述 | 第21-32页 |
| ·内生增长理论的渊源 | 第21-24页 |
| ·资本积累论 | 第21页 |
| ·外生增长理论 | 第21-22页 |
| ·内生增长理论 | 第22-23页 |
| ·内生增长理论的意义 | 第23-24页 |
| ·内生增长理论的理论框架 | 第24-30页 |
| ·内生增长理论中知识外溢、人力资本与干中学经济增长思路 | 第24-27页 |
| ·内生增长理论中的研究与开发增长模型 | 第27-30页 |
| ·内生增长理论的最新进展 | 第30-31页 |
|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 3 高科技企业分析 | 第32-51页 |
| ·资源基础论的相关理论 | 第32-34页 |
| ·资源基础论的渊源 | 第32-33页 |
| ·资源基础理论的框架 | 第33-34页 |
| ·高科技企业概念界定 | 第34-41页 |
| ·高科技概念界定 | 第34-36页 |
| ·高科技企业概念界定 | 第36-39页 |
| ·高科技产业范围界定 | 第39-41页 |
| ·高科技企业内部资源分析 | 第41-46页 |
| ·高科技企业外部环境分析 | 第46-50页 |
| ·竞争环境 | 第46-48页 |
| ·资金环境 | 第48页 |
| ·政策环境 | 第48-50页 |
|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 4 高科技企业增长模型研究 | 第51-67页 |
| ·高科技企业增长模型的建立 | 第51-52页 |
| ·竞争经济中增长的研究 | 第52-58页 |
| ·竞争经济增长模型的建立 | 第52-53页 |
| ·稳定状态增长率 | 第53-55页 |
| ·开放经济下模型的扩展 | 第55-58页 |
| ·结论讨论 | 第58-66页 |
|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 5 高科技企业学习增长模型分析 | 第67-79页 |
| ·模型的基本假设 | 第67页 |
| ·模型的构建 | 第67-70页 |
| ·模型构建 | 第67-68页 |
| ·均衡值求解 | 第68-69页 |
| ·平衡增长路径(BGP) | 第69-70页 |
| ·最优增长率讨论 | 第70-72页 |
| ·θ的讨论 | 第70-71页 |
| ·ω对u的影响 | 第71-72页 |
| ·政府政策下模型的研究 | 第72-78页 |
| ·模型的建立 | 第73页 |
| ·均衡值求解 | 第73-75页 |
| ·均衡模型讨论 | 第75-78页 |
| ·本章小结 | 第78-79页 |
| 6 高科技企业增长影响因素研究 | 第79-91页 |
| ·高科技企业增长四个阶段分析 | 第79-80页 |
| ·低端模仿阶段 | 第79页 |
| ·模仿创新阶段 | 第79-80页 |
| ·自主创新阶段 | 第80页 |
| ·战略合并和联盟阶段 | 第80页 |
| ·高科技企业增长内部资源影响因素分析 | 第80-85页 |
| ·扩大高科技企业知识资源 | 第80-83页 |
| ·提高高科技企业学习能力 | 第83-85页 |
| ·高科技企业增长外部环境影响因素分析 | 第85-89页 |
| ·提高科技人才的数量和质量 | 第85-87页 |
| ·构建良好的政策环境 | 第87-89页 |
| ·本章小结 | 第89-91页 |
| 7 实证分析 | 第91-110页 |
| ·联想的成功之路 | 第91-100页 |
| ·联想公司简介 | 第91-92页 |
| ·基于知识资源联想成长之路分析 | 第92-96页 |
| ·联想成长之路:解读柳传志的“贸工技”路线 | 第96-98页 |
| ·联想的技术依赖再次突破—战略性企业并购 | 第98页 |
| ·联想的学习过程 | 第98-100页 |
| ·中国政府教育、科技投入和专利与高科技企业收入的关联性分析 | 第100-108页 |
| ·数据来源 | 第101页 |
| ·模型基本假设 | 第101-102页 |
| ·模型的建立及实证分析 | 第102-106页 |
| ·模型的回归分析 | 第106-108页 |
| ·本章小结 | 第108-110页 |
| 8 论文小结 | 第110-113页 |
| ·主要创新点 | 第110-111页 |
| ·展望 | 第111-113页 |
| 参考文献 | 第113-124页 |
| 硕博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24-125页 |
| 致谢 | 第12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