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0页 |
·本书研究的缘起和内容 | 第9-14页 |
·本书研究的缘起 | 第9页 |
·本书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框架 | 第9-14页 |
·重要概念的界定 | 第14-19页 |
·北京旧城 | 第14页 |
·各级文物保护单位法律界定 | 第14页 |
·“高等文物” | 第14-15页 |
·“中等文物” | 第15-16页 |
·“低等文物” | 第16-18页 |
·社会隔离相关概念 | 第18页 |
·绅士化 | 第18-19页 |
·本文的研究方法与研究过程 | 第19-20页 |
第二章 现阶段中等文物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各级文物建筑价值构成剖析 | 第20-33页 |
·北京旧城各级文物建筑的相关法律规定 | 第20-21页 |
·北京旧城“高等文物”和“低等文物”的现状及实际操作策略 | 第21-23页 |
·“高等文物”的现状及实际操作策略 | 第21-22页 |
·“低等文物”的现状及实际操作策略 | 第22-23页 |
·北京旧城中等文物的现状、实际操作策略及成因 | 第23-29页 |
·北京旧城中等文物现状特点 | 第23-28页 |
·北京旧城中等文物面临问题的成因 | 第28-29页 |
·高、中、低等文物的差异 | 第29-32页 |
·高、中、低等文物价值构成要素的差异 | 第29-30页 |
·高、中、低等文物使用状况的差异 | 第30-32页 |
·小结 | 第32-33页 |
第三章 中等文物在城市发展背景下的流变过程 | 第33-39页 |
·城市形态的历史动态性特征及中等文物的流变过程 | 第33-35页 |
·从城市历史演变的角度对新旧关系的基本判断 | 第35-38页 |
·从城市历史演变的角度来看,笔者认为对于历史建筑而言保护与新要素的介入是密不可分 | 第35-36页 |
·“去视觉化” | 第36-37页 |
·“边界的缩放” | 第37页 |
·中等文物的更新策略也应是即时的策略,而不是永恒不变的 | 第37页 |
·民间资本介入旧城区文物建筑的保护和更新是城市历史发展的自然规律 | 第37-38页 |
·小结 | 第38-39页 |
第四章 现阶段中等文物更新的目标 | 第39-45页 |
·北京旧城建筑形态和社会结构多样性特征是保持和延续旧城城市活力的重要条件 | 第39-40页 |
·中等文物具有高度的经济、社会和建筑价值,它们的存在对于保持旧城社会结构和建筑形态多样性特征具有重大的意义 | 第40页 |
·对于中等文物而言,适度的更新和保护具有同样的重要性 | 第40-41页 |
·现阶段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中等文物内部居住结构的稳定性既符合当前的国情又有助于保持旧城社会居住结的多样性和连续性,保持和延续旧城活力 | 第41-42页 |
·避免旧城过度绅士化是中等文物更新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 第42-43页 |
·绅士化的正面和负面作用 | 第42-43页 |
·北京旧城更新过程中的绅士化现象的出现 | 第43页 |
·结合时间、空间概念的“多元的共生”中等文物更新思路的提出 | 第43-44页 |
·小结 | 第44-45页 |
第五章 以居民居住的中等文物建筑为例提出探索中等文物更新策略 | 第45-71页 |
·北京旧城中等文物周边环境的基本现状 | 第45页 |
·中等文物的现实特点决定了应该从多个价值角度同时考虑,使原来单一的文化价值的保护判断得到提升 | 第45-46页 |
·中等文物自身内部调整的问题 | 第46页 |
·中等文物和其周边环境具有联动整合的可能性 | 第46-47页 |
·积极引入民间资本,将中等文物及其周边环境整合为一个良性的相互促进的整体 | 第47-48页 |
·引入奥托(Wayne Attoe)城市催化理论 | 第48-49页 |
·充分利用中等文物所在区域中的“非文物类建筑”,对其进行必要的改造,改善区域居住条件,调整区域人口密度,提升区域活力,使其成为提升区域活力的 “催化剂” | 第49-59页 |
·中等文物周边的“非文物类建筑”及其存在的价值 | 第49-52页 |
·通过对中等文物所在区域“非文物类建筑”的改造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人口密度在基地内部的合理调整 | 第52-53页 |
·对“非文物类建筑”更新方式的探讨 | 第53-59页 |
·实现差异化、分散化、多样化更新模式的建议 | 第59-64页 |
·建立一种居住+游客进入的混合模式 | 第64-69页 |
·与菊儿胡同改造的差异 | 第69-70页 |
·小结 | 第70-71页 |
结论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4页 |
致谢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