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稻论文--按米的粘性分论文

杂交糯稻育种技术体系的建立及其遗传评价

摘要第1-13页
Abstract第13-16页
文中缩写第16-17页
前言第17-18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8-37页
 1 水稻诱变育种研究进展第18-27页
   ·水稻诱变育种的成就与效果第18-24页
     ·水稻诱育种的主要成就第18-20页
     ·水稻诱育种的主要效果第20-24页
   ·提高诱变效果的技术措施第24-26页
     ·诱变材料的选择第24-25页
     ·复合处理和重复处理第25-26页
     ·诱变与离体培养相结合第26页
   ·水稻诱变技术的多元化发展第26-27页
 2 糯稻遗传育种研究进展第27-35页
   ·糯稻的起源与文化第27-29页
   ·糯质基因的研究进展第29-34页
     ·糯质基因的遗传第29页
     ·糯质基因的染色体定位及特性研究第29-30页
     ·糯质基因的克隆及功能研究第30-32页
     ·糯质基因对籽粒发育的影响第32-33页
     ·糯质基因对稻米品质的影响第33页
     ·糯质基因淀粉粒特性及酿造特性第33-34页
     ·糯质基因对环境条件的敏感性研究第34页
   ·糯质基因的育种应用第34-35页
 3 本项目研究的意义和主要研究内容第35-37页
   ·本项目研究的意义第35-36页
   ·本项目研究的主要内容第36-37页
第二章 杂交稻亲本胚乳糯质基因的诱变获得及遗传研究第37-50页
 1 材料与方法第37-40页
   ·试验材料第37页
   ·试验方法第37-40页
     ·胚乳糯质突变体的诱变研究第37-38页
     ·胚乳糯质突变基因的遗传研究第38-40页
 2 结果与分析第40-46页
   ·杂交稻亲本胚乳糯质突变频率估算第40-41页
   ·胚乳糯质突变体救胚成苗的效果第41页
   ·胚乳糯质突变基因的遗传分析第41-42页
   ·胚乳糯质突变基因的等位性第42-43页
   ·胚乳糯质基因对稻米直链淀粉含量的剂量效应第43-46页
   ·水稻诱变糯质基因的回复突变第46页
 3 小结与讨论第46-50页
   ·杂交稻亲本糯质基因的诱变获得第46-47页
   ·胚乳糯质基因的遗传第47页
   ·伴随目标性状的多性状突变第47-50页
第三章 杂交糯稻育种技术体系的建立第50-65页
 1 材料与方法第51-53页
   ·试验材料第51页
   ·试验方法第51-53页
     ·杂交糯稻不育系选育第51-52页
     ·杂交糯稻恢复系选育第52页
     ·杂交糯稻组合选育第52页
     ·杂交糯稻种子生产技术研究第52-53页
 2 结果与分析第53-60页
   ·糯稻不育系的选育及范例第53-55页
     ·龙特浦wxA的选育第53-54页
     ·SE21wxS的选育第54-55页
   ·糯稻恢复系的选育第55-56页
   ·杂交糯稻组合的选育第56-57页
   ·育成的糯稻不育系和糯稻恢复系第57页
   ·育成的杂交糯稻组合及生产应用效果第57-60页
   ·杂交糯稻制种效果第60页
 3 小结与讨论第60-65页
   ·杂交糯稻育种技术第60-61页
   ·杂交糯稻种子生产及亲本原种保纯技术第61-65页
第四章 糯稻生物学特性研究第65-100页
 第一节 糯稻亲本生物学特性研究第65-76页
  1 材料与方法第65-67页
   ·试验材料第66页
   ·试验方法第66-67页
     ·田间试验第66页
     ·观察记载第66-67页
     ·统计分析方法第67页
  2 结果与分析第67-75页
   ·糯稻不育系生育期及主茎叶片数第67-69页
   ·糯稻不育系穗部性状、花器性状及花粉育性第69-71页
   ·糯稻保持系及恢复系分蘖动态第71-72页
   ·糯稻保持系及恢复系主要农艺性状分析第72-73页
   ·糯稻亲本谷粒性状与糙米性状分析第73-74页
   ·糯稻亲本产量及构成产量因素分析第74-75页
  3 小结与讨论第75-76页
 第二节 杂交糯稻生物学特性研究第76-93页
  1 材料与方法第77-78页
   ·试验材料第77页
   ·试验方法第77-78页
     ·田间试验第77页
     ·观察记载第77-78页
     ·统计分析方法第78页
  2 结果与分析第78-93页
   ·杂交糯稻分蘖动态第78-79页
   ·杂交糯稻主要农艺性状分析第79-80页
   ·杂交糯稻产量性状分析第80-81页
   ·杂交糯稻谷粒性状及糙米性状分析第81-82页
   ·杂交糯稻各性状相关分析第82页
   ·杂交糯稻产量性状通径分析第82-86页
   ·亲本配合力分析第86-93页
     ·组合间性状差异显著性测验及配合力方差分析第86页
     ·一般配合力效应(gca)分析第86-89页
     ·特殊配合力效应(sca)分析第89-93页
  3 小结与讨论第93页
 第三节 杂交糯稻籽粒灌浆特性研究第93-100页
  1 材料与方法第94-95页
   ·试验材料第94页
   ·试验方法第94-95页
     ·田间试验第94页
     ·观察记载第94页
     ·统计分析方法第94-95页
  2 结果与分析第95-98页
   ·方程参数的生物学意义第95页
   ·杂交糯稻籽粒灌浆特性分析第95-98页
     ·杂交糯稻籽粒灌浆动态第95-98页
     ·杂交糯稻籽粒灌浆特征参数分析第98页
  3 小结与讨论第98-100页
第五章 杂交糯稻主要营养成份及品质研究第100-116页
 1 材料与方法第101-102页
   ·试验材料第101页
   ·种植方法第101页
   ·测定方法第101-102页
   ·主要仪器第102页
   ·数据处理第102页
 2 结果与分析第102-114页
   ·杂交糯稻蛋白质含量分析第102-103页
   ·杂交糯稻氨基酸含量分析第103-107页
   ·杂交糯稻矿物质元素含量分析第107-108页
   ·杂交糯稻脂肪酸组成份分析第108-114页
   ·杂交糯稻品质分析第114页
 3 小结与讨论第114-116页
第六章 讨论与结论第116-120页
参考文献第120-128页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获得的成果及主持的科研项目第128-129页
致谢第129页

论文共12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区域景观生态规划研究--以重庆市江北区为例
下一篇:公司简介文本汉译英翻译失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