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隐私侵权法律问题之研究
| 摘要 | 第1-3页 |
| Abstract | 第3-4页 |
| 中文文摘 | 第4-10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0-17页 |
| ·研究背景、意义 | 第10-11页 |
| ·文献综述 | 第11-16页 |
| ·研究方法及思路 | 第16-17页 |
| 第2章 网络隐私侵权行为的凸现 | 第17-26页 |
| ·网络隐私侵权的概念阐释 | 第17-21页 |
| ·几个相关概念的辨析 | 第17-20页 |
| ·网络侵权行为的概念 | 第20-21页 |
| ·网络隐私侵权的原因探究 | 第21-23页 |
| ·网络的开放性 | 第21-22页 |
| ·网络的虚拟性 | 第22页 |
| ·网络的技术性 | 第22-23页 |
| ·网络隐私侵权的特征分析 | 第23-26页 |
| ·侵权主体的多元性 | 第23-24页 |
| ·客体的扩大化和数据化 | 第24页 |
| ·侵权对象性质的双重化 | 第24-25页 |
| ·侵权行为手段的智能化、隐蔽化 | 第25页 |
| ·侵权后果的严重化、复杂化 | 第25-26页 |
| 第3章 网络隐私侵权行为的界定 | 第26-40页 |
| ·网络隐私侵权归责原则之确定 | 第26-29页 |
| ·从严格走向宽容:对传统隐私侵权归责原则的抛弃 | 第26页 |
| ·网络隐私侵权归责原则的一般适用:过错责任原则 | 第26-29页 |
| ·网络隐私侵权构成要件的剖析 | 第29-40页 |
| ·网络隐私侵权行为的厘定 | 第30-36页 |
| ·损害事实 | 第36-38页 |
| ·因果关系 | 第38页 |
| ·加害人的过错 | 第38-40页 |
| 第4章 网络隐私侵权的民事责任和抗辩事由 | 第40-51页 |
| ·网络隐私侵权的民事责任 | 第40-45页 |
| ·停止侵害 | 第41-42页 |
| ·消除影响、恢复名誉 | 第42-43页 |
| ·赔礼道歉 | 第43页 |
| ·赔偿损失 | 第43-45页 |
| ·网络隐私侵权的抗辩事由 | 第45-51页 |
| ·当事人同意 | 第45-46页 |
| ·合法授权 | 第46页 |
| ·保护人身或财产 | 第46-47页 |
| ·属于公共领域的资料 | 第47-49页 |
| ·公众利益 | 第49-51页 |
| 第5章 国内外网络隐私保护制度的比较考察 | 第51-58页 |
| ·主要立法原则探要 | 第51-52页 |
| ·欧美保护模式比较 | 第52-54页 |
| ·美国行业自律模式 | 第53页 |
| ·欧盟立法规制模式 | 第53-54页 |
| ·两种模式的比较及协调 | 第54页 |
| ·我国隐私权法律保护的若干缺陷 | 第54-58页 |
| 第6章 构建我国网络隐私权的保护体系 | 第58-66页 |
| ·网络隐私权保护的非法律措施 | 第58-62页 |
| ·鼓励业者自律 | 第58-59页 |
| ·教育网络使用者 | 第59-60页 |
| ·使用科技装置 | 第60-62页 |
| ·网络隐私权保护的法律规制 | 第62-66页 |
| ·对网络隐私权进行立法 | 第62-64页 |
| ·设立保护网络隐私权的专门机构 | 第64页 |
| ·管制网络以维护网络安全 | 第64-65页 |
| ·加强国际化合作与交流 | 第65-66页 |
| 结论 | 第66-67页 |
| 参考文献 | 第67-71页 |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71-72页 |
| 致谢 | 第72-73页 |
| 个人简历 | 第73-74页 |
| 福建师范大学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