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2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21-29页 |
1.国内外关于中药复方新制剂及植物药研究概况 | 第21-24页 |
2.我国中药新药研究过程中质量控制模式存在的问题 | 第24-25页 |
3.葛根芩连汤研究进展 | 第25-29页 |
·葛根芩连汤的制剂及配伍研究 | 第25-26页 |
·全方化学成分分析研究 | 第26页 |
·全方药理研究 | 第26页 |
·单味药化学成分研究 | 第26-27页 |
·单味药及主要有效成分相关药理研究 | 第27-29页 |
第二章 葛根芩连汤主要有效成分及有效部位的研究 | 第29-45页 |
第一节 葛根芩连汤中的各味药材质量研究 | 第29-34页 |
第二节 葛根芩连汤主要有效成分含量的研究 | 第34-35页 |
第三节 葛根芩连汤剂主要有效部位含量的研究 | 第35-42页 |
1.葛根芩连汤主要有效部位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 第36-42页 |
2.葛根芩连汤主要有效部位含量测定结果 | 第42页 |
第四节 讨论与小结 | 第42-45页 |
第三章 有效部位新制剂制备工艺研究 | 第45-82页 |
第一节 葛根异黄酮制备工艺的研究 | 第45-51页 |
1.葛根异黄酮提取工艺的研究 | 第45-48页 |
2.葛根异黄酮精制工艺的研究 | 第48-51页 |
第二节 黄芩、黄连、甘草有效部位的制备工艺 | 第51-57页 |
1.黄芩、黄连、甘草有效部位的提取工艺的研究 | 第51-54页 |
2.黄芩、黄连、甘草有效部位的精制工艺的研究 | 第54-57页 |
第三节 有效部位中化学成分的分析研究 | 第57-77页 |
1.总异黄酮中有效成分的分析研究 | 第57-60页 |
2.总黄酮中有效成分的分析研究 | 第60-66页 |
3.总生物碱中有效成分的分析研究 | 第66-70页 |
4.总有效部位与汤剂中成分的HPCE对比分析研究 | 第70-77页 |
第四节 制剂成型工艺研究 | 第77-80页 |
1.有效部位处方组成 | 第77-78页 |
2.辅料的选择研究 | 第78页 |
3.溶出度测定方法的建立 | 第78-80页 |
4.溶出效果的评价 | 第80页 |
第五节 讨论与小结 | 第80-82页 |
第四章 新制剂质量标准研究 | 第82-106页 |
第一节 定性研究 | 第82-86页 |
1.葛根的TLC鉴别 | 第82-83页 |
2.黄芩的TLC鉴别 | 第83-84页 |
3.黄连的TLC鉴别 | 第84-85页 |
4.甘草的TLC鉴别 | 第85-86页 |
第二节 定量研究 | 第86-104页 |
1.葛根素含量测定方法的研究 | 第86-89页 |
2.黄芩苷含量测定方法的研究 | 第89-92页 |
3.小檗碱含量测定方法的研究 | 第92-95页 |
4.甘草酸含量测定方法的研究 | 第95-98页 |
5.总生物碱含量测定方法的研究 | 第98-100页 |
6.总异黄酮含量测定方法的研究 | 第100-102页 |
7.总黄酮含量测定方法的研究 | 第102-104页 |
第三节 葛根素溶出度的测定及溶出限度的制定 | 第104-105页 |
第四节 讨论与小结 | 第105-106页 |
第五章 新制剂加速稳定性试验研究 | 第106-108页 |
1.试验方法及结果 | 第106-107页 |
2.小结 | 第107-108页 |
第六章 新制剂中主要有效成分葛根素生物利用度的研究 | 第108-113页 |
1.犬血浆中葛根素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 第108-110页 |
2.血浆中葛根素的含量测定 | 第110页 |
3.药代动力学参数的计算 | 第110-112页 |
4.体外溶出度与体内吸收浓度的相关性分析 | 第112页 |
5.讨论与小结 | 第112-113页 |
第七章 总结与讨论 | 第113-119页 |
1.全文总结 | 第113-114页 |
2.讨论 | 第114-117页 |
3.本论文创新点 | 第117-118页 |
4.对本课题继续研究的建议 | 第118-119页 |
参考文献 | 第119-124页 |
英文缩略词 | 第124-125页 |
成果 | 第125-127页 |
致谢 | 第127-129页 |
研究生毕业论文统计学审稿证明 | 第12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