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 绪论 | 第1-16页 |
| ·问题的提出 | 第10-12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 第12-13页 |
| ·系统目标与要求 | 第13页 |
| ·技术路线及研究内容 | 第13-16页 |
| 第二章 信息采集与传输子系统 | 第16-23页 |
| ·概述 | 第16-18页 |
| ·系统建设目标 | 第16页 |
| ·系统建设内容 | 第16页 |
| ·遥测站网布设 | 第16-18页 |
| ·大伙房水库水情自动测报系统 | 第18页 |
| ·浑河下游水情自动测报系统 | 第18-21页 |
| ·基本结构 | 第18-20页 |
| ·主要设备和功能设计 | 第20-21页 |
| ·主要技术指标及参数 | 第21页 |
| ·系统特点 | 第21-23页 |
| 第三章 信息接收处理子系统 | 第23-36页 |
| ·系统建设目标 | 第23页 |
| ·系统要求 | 第23页 |
| ·开发和运行环境 | 第23-24页 |
| ·硬件环境 | 第23页 |
| ·软件环境 | 第23-24页 |
| ·系统结构 | 第24-25页 |
| ·系统功能 | 第25页 |
| ·系统控制机制 | 第25-26页 |
| ·进程运行的调度 | 第25页 |
| ·文件存取的控制 | 第25-26页 |
| ·功能实现 | 第26-36页 |
| ·信息接收 | 第26页 |
| ·信息预处理 | 第26-27页 |
| ·信息分类口 | 第27-29页 |
| ·网络信息发送 | 第29页 |
| ·译电 | 第29-31页 |
| ·转换入库 | 第31-32页 |
| ·系统维(监)护 | 第32-33页 |
| ·信息格式和传输协议 | 第33-34页 |
| ·系统目录结构口 | 第34-36页 |
| 第四章 水情监视与查询子系统 | 第36-51页 |
| ·实时水雨情监视子系统 | 第36-41页 |
| ·系统建设目标 | 第36页 |
| ·开发与运行环境 | 第36页 |
| ·系统功能 | 第36页 |
| ·功能实现 | 第36-41页 |
| ·系统启动 | 第41页 |
| ·水情信息查询子系统 | 第41-51页 |
| ·系统结构 | 第42-45页 |
| ·系统说明 | 第45-51页 |
| 第五章 洪水预报子系统 | 第51-80页 |
| ·系统功能 | 第51-52页 |
| ·子系统结构 | 第52-55页 |
| ·水文预报模型 | 第55-66页 |
| ·新安江模型 | 第55-57页 |
| ·萨克拉门托模型 | 第57-63页 |
| ·水箱模型 | 第63-65页 |
| ·马斯京根法 | 第65页 |
| ·纳须模型 | 第65-66页 |
| ·浑河控制站预报方案 | 第66-75页 |
| ·大伙房水库控制站 | 第66-70页 |
| ·沈阳控制站 | 第70-73页 |
| ·韭菜河控制站 | 第73-75页 |
| ·系统使用说明 | 第75-80页 |
| 第六章 防洪调度子系统 | 第80-90页 |
| ·系统目标 | 第80页 |
| ·系统运行环境 | 第80页 |
| ·系统建设依据 | 第80-81页 |
| ·防洪限制水位 | 第80页 |
| ·主汛期泄流方式 | 第80-81页 |
| ·后汛期泄流方式 | 第81页 |
| ·系统功能 | 第81-82页 |
| ·系统功能 | 第81-82页 |
| ·水库调洪计算方法 | 第82页 |
| ·系统结构流程 | 第82-83页 |
| ·接口设计 | 第83-85页 |
| ·与洪水预报子系统的数据交换 | 第83-84页 |
| ·系统内部数据交换与成果输出 | 第84-85页 |
| ·风险分析 | 第85-90页 |
| ·风险分析系统运行环境 | 第85页 |
| ·系统目标 | 第85页 |
| ·系统功能 | 第85-86页 |
| ·系统工作流程与结构 | 第86页 |
| ·资料收集 | 第86页 |
| ·功能实现 | 第86-90页 |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0-92页 |
| ·主要研究结论 | 第90-91页 |
| ·问题与展望 | 第91-92页 |
| 参考文献 | 第92-94页 |
| 致谢 | 第94-95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著作以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