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1页 |
英文摘要 | 第11-14页 |
英文缩写及中文对照表 | 第14-15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15-55页 |
第一章 植物花色苷的分布、种类、结构、理化性质、生理功能和应用 | 第15-28页 |
第二章 花色苷的生物合成与基因工程 | 第28-43页 |
第三章 马铃薯花色苷研究进展 | 第43-55页 |
第二部分 试验研究 | 第55-121页 |
第一章 马铃薯花色苷种类、稳定性及影响其生物合成的因素 | 第55-69页 |
第一节 前言 | 第55-56页 |
第二节 马铃薯花色苷种类、含量和稳定性的初步研究 | 第56-63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56-57页 |
·试验材料 | 第56页 |
·试验方法 | 第56-57页 |
·马铃薯色素种类的分析 | 第56页 |
·色素含量的测定 | 第56-57页 |
·不同光、温和pH条件下色素稳定性检测 | 第57页 |
2 结果分析 | 第57-62页 |
·马铃薯块茎的颜色和相应色素提取液的颜色 | 第57页 |
·马铃薯色素的薄层层析(TLC) | 第57-58页 |
·马铃薯色素的紫外/可见分光光谱 | 第58-59页 |
·马铃薯色素的含量 | 第59-60页 |
·光照对马铃薯花色苷颜色的影响 | 第60-61页 |
·温度对马铃薯花色苷颜色的影响 | 第61-62页 |
·pH对马铃薯花色苷颜色的影响 | 第62页 |
3 讨论 | 第62-63页 |
第三节 马铃薯栽培种愈伤组织花色苷的积累受激素、抗菌素和糖的影响 | 第63-69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63-64页 |
·植物材料 | 第63页 |
·试验方法 | 第63-64页 |
·激素对愈伤组织生长和花色苷积累的影响 | 第63-64页 |
·抗菌素对愈伤组织生长和花色苷积累的影响 | 第64页 |
·蔗糖对愈伤组织生长和花色苷积累的影响 | 第64页 |
·愈伤组织生长量的测定 | 第64页 |
·愈伤组织中花色苷含量的测定 | 第64页 |
2 试验结果 | 第64-67页 |
·2,4-D对愈伤组织生长和花色苷积累的影响 | 第64-65页 |
·6-BA对愈伤组织生长和花色苷积累的影响 | 第65页 |
·6-BA能诱导白色愈伤组织变红并积累花色苷 | 第65-66页 |
·卡那霉素诱导白色愈伤组织变红并积累花色苷 | 第66页 |
·蔗糖对愈伤组织生长和花色苷积累的影响 | 第66-67页 |
3 讨论 | 第67-69页 |
第二章 马铃薯野生种花色苷生物合成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 第69-93页 |
第一节 前言 | 第69-70页 |
第二节 材料与方法 | 第70-77页 |
1 材料 | 第70-71页 |
·植物材料 | 第70页 |
·试剂与试剂盒 | 第70页 |
·缓冲液、生化试剂和培养基 | 第70页 |
·主要仪器 | 第70-71页 |
2 方法 | 第71-77页 |
·总 RNA的提取 | 第71页 |
·总 RNA的定量与完整性检测 | 第71-72页 |
·cDNA第一链的合成 | 第72页 |
·引物的设计 | 第72页 |
·CHS、F3H、DFR和3GT基因的PCR扩增条件和程序 | 第72-73页 |
·目的片段的回收 | 第73-74页 |
·目的片段与克隆载体 PMD18-T连接 | 第74页 |
·CaCl_2法制备感受态细胞 | 第74页 |
·目的片段的转化及阳性克隆的鉴定 | 第74-75页 |
·序列测定与分析 | 第75页 |
·基因组 DNA的大量提取 | 第75-76页 |
·基因组 DNA的酶切与转膜固定 | 第76页 |
·Souther杂交 | 第76-77页 |
第三节 结果与讨论 | 第77-93页 |
1 结果分析 | 第77-91页 |
·CHS、F3H、DFR和3GT基因的克隆 | 第77-78页 |
·CHS、F3H、DFR和3GT基因的序列分析 | 第78-90页 |
·CHS的序列与功能分析 | 第78-81页 |
·F3H的序列与功能分析 | 第81-84页 |
·DFR的序列与功能分析 | 第84-87页 |
·3GT的序列与功能分析 | 第87-90页 |
·CHS、F3H、DFR和3GT基因的 Southern杂交分析 | 第90-91页 |
2 讨论 | 第91-93页 |
第三章 马铃薯3GT基因的功能验证 | 第93-104页 |
第一节 前言 | 第93-94页 |
第二节 材料与方法 | 第94-99页 |
1 试验材料 | 第94页 |
·植物材料 | 第94页 |
·主要生化试剂 | 第94页 |
·质粒和菌种 | 第94页 |
2 试验方法 | 第94-99页 |
·质粒提取 | 第94-95页 |
·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95-96页 |
·大肠杆菌的转化 | 第96页 |
·农杆菌的转化 | 第96-97页 |
·拟南芥的遗传转化与转化体的筛选 | 第97-98页 |
·拟南芥基因组 DNA的简易提取与 PCR检测 | 第98页 |
·拟南芥 PCR阳性植株 Southern blot分析 | 第98页 |
·拟南芥转化体的 RT-PCR表达分析 | 第98页 |
·拟南芥中花色苷含量的测定 | 第98-99页 |
第三节 结果与讨论 | 第99-104页 |
1 结果分析 | 第99-102页 |
·转化农杆菌 | 第99页 |
·农杆菌介导转化拟南芥后 T_0代种子的卡那霉素筛选 | 第99-100页 |
·转基因植株 PCR检测 | 第100页 |
·转基因植株的 Southern blot分析 | 第100-101页 |
·转基因植株的表达分析 | 第101页 |
·转基因植株的表型和花色苷含量 | 第101-102页 |
2 讨论 | 第102-104页 |
第四章 马铃薯花色苷生物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分析 | 第104-121页 |
第一节 前言 | 第104页 |
第二节 马铃薯野生种花色苷生物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分析 | 第104-109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04-106页 |
·试验材料 | 第105页 |
·试验方法 | 第105-106页 |
·总 RNA提取和cDNA第一链的合成 | 第105页 |
·CHS、F3H、DFR和3GT基因在块茎中的光诱导表达分析 | 第105-106页 |
·花色苷提取与含量的测定 | 第106页 |
2 结果分析 | 第106-108页 |
·CHS、F3H、DFR和3GT基因的空间表达分析 | 第106页 |
·光诱导块茎花色苷生物合成基因的表达而导致花色苷的积累 | 第106-108页 |
3 讨论 | 第108-109页 |
第三节 马铃薯栽培种花色苷生物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分析 | 第109-121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09-111页 |
·植物材料 | 第109页 |
·试验方法 | 第109-111页 |
·无菌苗的培养 | 第109页 |
·愈伤组织的培养 | 第109-110页 |
·总 RNA提取和cDNA第一链的合成 | 第110页 |
·引物设计与序列分析 | 第110-111页 |
·愈伤组织生长量和花色苷浓度的测定 | 第111页 |
·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 第111页 |
2 结果与讨论 | 第111-117页 |
·花色苷生物合成相关基因在不同组织器官的的表达 | 第111-112页 |
·绿色、白色和红色愈伤组织的生长、叶绿素含量和花色苷积累及其生物合成相关基因表达差异分析 | 第112-115页 |
·绿色、白色和红色愈伤组织的生长量 | 第112-113页 |
·绿色、白色和红色愈伤组织的叶绿素含量 | 第113页 |
·绿色、白色和红色愈伤组织的花色苷积累及生物合成基因表达差异分析 | 第113-115页 |
·稀土元素铈对悬浮培养愈伤组织花色苷积累及其生物合成基因表达的影响 | 第115-117页 |
·Ce~(4+)对愈伤组织生长的影响 | 第115-116页 |
·Ce~(4+)对愈伤组织花色苷产生和积累的影响 | 第116页 |
·Ce~(4+)对愈伤组织中花色苷生物合成基因表达的影响 | 第116-117页 |
3 讨论 | 第117-121页 |
参考文献 | 第121-140页 |
全文结论与展望 | 第140-141页 |
一、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 第140页 |
二、问题与展望 | 第140-141页 |
主要创新点 | 第141-142页 |
附录 | 第142-144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研究论文 | 第144-145页 |
致谢 | 第1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