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前言 | 第6-9页 |
第一章 农村文本与思想转变 | 第9-15页 |
第一节 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的思想语境 | 第9-10页 |
第二节 思想转变的主体类型 | 第10-15页 |
第二章 思想转变的主要内容 | 第15-25页 |
第一节 生存观念的转变 | 第15-19页 |
第二节 爱情婚姻观念的变化 | 第19-21页 |
第三节 个体生命价值观的转变 | 第21-25页 |
第三章 思想转变书写的叙事策略及其趋向性问题 | 第25-34页 |
第一节 革命话语的“介入”模式 | 第25-29页 |
第二节 人物主体的“内省”模式 | 第29-31页 |
第三节 思想转变的趋向性问题 | 第31-34页 |
第四章 思想转变叙述中的意义遮蔽 | 第34-45页 |
第一节 思想转变书写的程式化与适用性问题 | 第34-38页 |
第二节 思想转变的层次性问题 | 第38-41页 |
第三节 转变过程中的“情感”与“欲望” | 第41-45页 |
第五章 思想转变书写的“发生学”考察 | 第45-52页 |
第一节 20-40年代乡土小说中的思想问题 | 第45-49页 |
第二节 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的生存背景 | 第49-52页 |
第六章 思想转变模式的文本特性与文学史定位 | 第52-59页 |
第一节 一种独特的政治话语建构方式 | 第52-55页 |
第二节 作为“一种意义生产的时代范式”的文学史定位 | 第55-59页 |
结语 | 第59-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4页 |
后记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