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矿床学论文--矿床分类论文--燃料矿床论文--石油、天然气论文

蜀南东部地区三叠系飞仙关组沉积相及有利储集相带预测

1. 引言第1-12页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7页
   ·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第7-9页
     ·碳酸盐岩储层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第7-8页
     ·研究区的勘探开发现状第8-9页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第9页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工作量第9-10页
   ·成果与创新第10-12页
2. 区域地质概况第12-25页
   ·研究区位置及勘探概况第12-13页
     ·研究区位置第12-13页
     ·勘探概况第13页
   ·地层第13-18页
   ·区域构造背景第18-25页
3. 岩石学特征与分布第25-32页
   ·岩石学类型划分第26-27页
   ·岩石学特征及分布第27-32页
     ·泥质岩类及粉砂岩类第27-28页
     ·碳酸盐岩类第28-30页
     ·过渡岩类第30页
     ·岩溶岩类第30-32页
4. 沉积相研究第32-61页
   ·沉积相标志第32-40页
     ·结构标志第32-33页
     ·沉积构造标志第33-40页
   ·沉积相(环境)类型第40-45页
     ·沉积相(环境)划分第40页
     ·沉积相(环境)类型及特征第40-45页
   ·沉积相展布第45-55页
     ·沉积相的纵向分布第45页
     ·沉积相的横向展布第45-55页
   ·沉积相演化特征及沉积相模式第55-61页
     ·沉积相演化特征第55-56页
     ·沉积模式第56-61页
5. 储层成岩作用与孔隙演化第61-82页
   ·储层成岩作用第61-74页
     ·主要储集岩类型第61页
     ·主要成岩作用类型第61-70页
     ·主要成岩作用阶段划分第70-74页
   ·储层孔隙演化第74-77页
     ·储层构造演化与埋藏史第74-75页
     ·油气演化史第75-76页
     ·孔隙演化史第76页
     ·油气生成与孔隙演化的关系第76-77页
   ·储层成岩相第77-82页
     ·储层主要成岩相类型特征第77-79页
     ·成岩相的展布第79-82页
6. 有利储集相带预测第82-98页
   ·储集岩特征第82-91页
     ·储集岩类型第82-83页
     ·储渗空间第83-91页
   ·储层类型及特征第91-93页
   ·控制储层的主要因素第93-95页
     ·沉积相因素第93-94页
     ·成岩作用因素第94-95页
     ·构造因素第95页
   ·有利储集相带预测第95-98页
结论与认识第98-101页
参考文献第101-103页
图版说明第103-113页

论文共11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计及分布式发电的配电系统随机潮流计算
下一篇:基于运行速度的高速公路线形评价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