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鸡的染色体核型与G-带、C-带分析
|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 英文摘要 | 第6-7页 |
| 中英文对照词表 | 第7-11页 |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11-22页 |
| 前言 | 第11页 |
| 1 禽类染色体核型分析 | 第11-13页 |
| 2 禽类染色体带型分析 | 第13-16页 |
| ·Q 分带和R 分带 | 第14页 |
| ·G-分带 | 第14-15页 |
| ·C-分带 | 第15页 |
| ·Ag-NORs | 第15-16页 |
| 3 染色体的制备方法 | 第16-17页 |
| ·骨髓法 | 第16页 |
| ·羽髓法 | 第16页 |
| ·胚胎法 | 第16-17页 |
| ·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法 | 第17页 |
| 4 染色体核型分析的应用 | 第17-20页 |
| ·起源和亲缘关系的鉴定 | 第17-18页 |
| ·杂交不育机理的探讨 | 第18-19页 |
| ·种鸡的细胞遗传学检查 | 第19页 |
| ·家鸡的基因定位 | 第19页 |
| ·性别决定机制与性别控制的研究 | 第19-20页 |
| ·种质特性的评定 | 第20页 |
| 5 应用前景的展望 | 第20-22页 |
| 第二部分 试验研究 | 第22-45页 |
| 实验1 雪鸡的染色体核型分析 | 第22-32页 |
| 1 实验材料 | 第22-23页 |
| ·供试动物 | 第22页 |
| ·试剂 | 第22页 |
| ·溶液配制 | 第22-23页 |
| ·主要仪器 | 第23页 |
| 2 实验方法 | 第23-25页 |
| ·染色体的制备方法 | 第23-24页 |
| ·染色体分析方法 | 第24-25页 |
| 3 结果 | 第25-27页 |
| ·二倍体(211)细胞染色体数目 | 第25页 |
| ·性染色体与性别判定 | 第25-26页 |
| ·染色体形态 | 第26页 |
| ·核型图与核型模式图 | 第26-27页 |
| 4 讨论 | 第27-32页 |
| ·雪鸡染色体制备方法的选择与应用 | 第27-28页 |
| ·雪鸡的染色体标本的制备 | 第28-30页 |
| ·雪鸡的核型分析 | 第30-32页 |
| 实验2 雪鸡的染色体带型分析 | 第32-39页 |
| 1 实验材料 | 第32页 |
| 2 试验方法 | 第32-33页 |
| ·G 分带染色体标本的制备 | 第32-33页 |
| ·C 分带染色体标本的制备 | 第33页 |
| 3 结果 | 第33-36页 |
| ·雪鸡染色体G-带 | 第33-35页 |
| ·雪鸡染色体C-带 | 第35-36页 |
| 4 讨论 | 第36-39页 |
| ·G 分带技术 | 第36-37页 |
| ·C 分带技术 | 第37页 |
| ·关于雪鸡染色体G-带 | 第37-38页 |
| ·关于雪鸡染色体C-带 | 第38-39页 |
| 参考文献 | 第39-45页 |
| 第三部分 结论 | 第45页 |
| 创新点 | 第45-46页 |
| 致谢 | 第46-47页 |
| 作者简介 | 第47-48页 |
| 导师评阅表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