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三矿软岩巷道锚注支护研究及实践
1 绪论 | 第1-13页 |
·课题的提出 | 第6-7页 |
·锚注支护的研究现状 | 第7-8页 |
·国外锚注支护理论的发展和现状 | 第7-8页 |
·国内研究历史现状 | 第8页 |
·国内锚注支护理论的发展和现状 | 第8-10页 |
·锚杆支护简况 | 第8-9页 |
·注浆技术的发展简况 | 第9页 |
·锚注技术的发展简况 | 第9-10页 |
·锚注加固机理理论分析 | 第10-11页 |
·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11页 |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路线 | 第11-13页 |
2 高地应力软岩巷道的变形及控制方法 | 第13-20页 |
·软岩巷道破坏机理与支护 | 第13-14页 |
·巷道破坏机理 | 第14-15页 |
·巷道支护和加固原理 | 第15-17页 |
·软岩巷道主动加固支护 | 第17页 |
·最佳支护时间和最佳支护时段 | 第17-20页 |
·最佳支护时段的划分 | 第18页 |
·关键部位的支护 | 第18-19页 |
·关键部位与支护时段的耦合 | 第19-20页 |
3 巷道围岩松动圈理论与软岩支护 | 第20-47页 |
·概述 | 第20页 |
·围岩松动圈的概念与性质 | 第20-23页 |
·松动圈的量测与围岩分类 | 第23-26页 |
·围岩松动圈的量测 | 第23-26页 |
·巷道支护围岩松动圈分类 | 第26页 |
·巷道围岩松动圈支护理论 | 第26-33页 |
·巷道支护荷载分析 | 第26-30页 |
·松动圈护理论中的巷道支护对象分析 | 第30-31页 |
·剪胀变形的工程性质 | 第31-32页 |
·松动圈巷道支护理论 | 第32-33页 |
·锚注支护机理分析 | 第33-36页 |
·锚注支护机理分析 | 第33-35页 |
·注浆加固作用分析 | 第35-36页 |
·锚注支护和围岩共同作用的分析 | 第36-46页 |
·弹性区的应力及位移 | 第37-40页 |
·塑性软化区(Ⅱ区)的应力和位移 | 第40-42页 |
·残余强度区的应力和位移 | 第42-43页 |
·求解半径 | 第43-44页 |
·在残余应力区注浆后的应力应变及位移的变化 | 第44页 |
·求注浆区的应力和位移 | 第44-45页 |
·应力、位移和锚注参数的关系 | 第45-46页 |
·结论 | 第46-47页 |
4 巷道支护对象及主动支护理念。 | 第47-49页 |
·巷道支护对象 | 第47页 |
·主动支护理念 | 第47-48页 |
·锚注支护工艺 | 第48-49页 |
5 工程实践 | 第49-62页 |
·潘三矿东四采区-420M总回风巷锚注加固 | 第49-55页 |
·工程概况 | 第49-51页 |
·锚注加固设计 | 第51页 |
·锚注加固施工工艺 | 第51-52页 |
·施工顺序 | 第52页 |
·现场监测及问题的分析处理 | 第52-54页 |
·锚注加固效果分析 | 第54页 |
·经济效益分析 | 第54-55页 |
·潘三矿西一采区运输石门加固 | 第55-62页 |
·试验巷道概况 | 第55-57页 |
·巷道破坏原因分析 | 第57-58页 |
·锚注加固设计 | 第58-59页 |
·支护效果分析 | 第59-61页 |
·经济效益分析 | 第61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61-62页 |
6 结论 | 第62-63页 |
7 致谢 | 第63-64页 |
8 参考文献 | 第64-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