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 第1-1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页 |
1.2 半刚性节点的提出 | 第12-14页 |
1.3 常见的半刚性节点的形式和弯矩转角曲线 | 第14-15页 |
1.4 研究状况回顾 | 第15-17页 |
1.4.1 半刚性连接非线性性能的研究 | 第15页 |
1.4.2 半刚性连接钢框架的结构分析 | 第15-16页 |
1.4.3 半刚性连接在各国规范中的规定 | 第16-17页 |
1.5 本文研究内容 | 第17-19页 |
第二章 钢结构节点的分类及半刚性连接的研究方法 | 第19-32页 |
2.1 概述 | 第19页 |
2.2 钢结构连接节点的分类方法 | 第19-22页 |
2.2.1 Bjorhovde等人的分类方法 | 第19-20页 |
2.2.2 EUROCODE3分类方法 | 第20-21页 |
2.2.3 Goto等人的分类方法 | 第21-22页 |
2.3 半刚性连接的研究方法 | 第22-24页 |
2.3.1 实验方法 | 第22-23页 |
2.3.2 理论研究 | 第23页 |
2.3.3 有限元法 | 第23-24页 |
2.4 半刚性连接的数学模型 | 第24-31页 |
2.4.1 线性模型 | 第24页 |
2.4.2 多项式模型 | 第24页 |
2.4.3 三次 B样条模型 | 第24-25页 |
2.4.4 指数函数模型 | 第25页 |
2.4.5 幂函数模型 | 第25-26页 |
2.4.6 双腹板顶底角钢螺栓连接三参数幂函数模型 | 第26-31页 |
2.5 小结 | 第31-32页 |
第三章 半刚性连接的单元刚度矩阵 | 第32-40页 |
3.1 概述 | 第32页 |
3.2 单元的弹性刚度矩阵的一般形式 | 第32-34页 |
3.3 忽略剪切变形影响时的单元刚度矩阵 | 第34页 |
3.4 不考虑单元轴力影响而只考虑剪切变形时的单元刚度矩阵 | 第34-35页 |
3.5 半刚性连接的单元刚度矩阵 | 第35-37页 |
3.6 半刚性连接的单元固端力 | 第37-40页 |
第四章 半刚性连接钢框架的静力分析 | 第40-52页 |
4.1 概述 | 第40页 |
4.2 框架的几何非线性 | 第40-42页 |
4.3 有限元计算程序简介 | 第42-45页 |
4.4 选用代表性的框架进行分析计算 | 第45-51页 |
4.4.1 计算模型介绍和半刚性连接的参数选用 | 第45-46页 |
4.4.2 模型的计算结果和分析 | 第46-51页 |
4.5 小结 | 第51-52页 |
第五章 半刚性连接钢框架动力时程分析 | 第52-67页 |
5.1 概述 | 第52页 |
5.2 时程分析法简介 | 第52-59页 |
5.2.1 动力时程分析 | 第52-53页 |
5.2.2 质量矩阵 | 第53-54页 |
5.2.3 刚度矩阵 | 第54页 |
5.2.4 阻尼矩阵 | 第54-55页 |
5.2.5 地震动的选取 | 第55-58页 |
5.2.6 时程分析的数值积分法 | 第58-59页 |
5.3 计算模型 | 第59-60页 |
5.4 半刚性节点滞回模型 | 第60-62页 |
5.5 计算程序简介 | 第62页 |
5.6 模型的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62-66页 |
5.6.1 程序的验证 | 第62-64页 |
5.6.2 模型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64-66页 |
5.7 小结 | 第66-67页 |
第六章 结束语 | 第67-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