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体系的制度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 英文摘要 | 第6-12页 |
| 1 绪论 | 第12-18页 |
| ·问题的提出 | 第12-13页 |
| ·研究现状综述 | 第13-14页 |
| ·国外现状 | 第13-14页 |
| ·国内现状 | 第14页 |
| ·本文的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 ·现实意义与学术价值 | 第15页 |
| ·现实意义 | 第15页 |
| ·学术价值 | 第15页 |
| ·本文的技术路线和主要内容 | 第15-18页 |
| ·技术路线 | 第15-16页 |
| ·主要内容 | 第16-18页 |
| 2 新制度经济学中的制度变迁理论 | 第18-28页 |
| ·相关概念 | 第18页 |
| ·制度的定义 | 第18页 |
| ·制度安排与制度结构 | 第18页 |
| ·制度演化的帕累托性质 | 第18页 |
| ·制度变迁相关理论 | 第18-23页 |
| ·制度变迁的定义 | 第18页 |
| ·制度变迁的主体 | 第18-19页 |
| ·强制性制度变迁和诱致性制度变迁 | 第19-20页 |
| ·制度变迁和制度创新 | 第20页 |
| ·学习在制度变迁中的作用 | 第20页 |
| ·组织在制度变迁中的作用 | 第20-21页 |
| ·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理论 | 第21-23页 |
| ·制度变迁的过程 | 第23页 |
| ·制度变迁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 第23页 |
| ·我国制度变迁的理论假说 | 第23-28页 |
| ·制度变迁的二元并存论 | 第24页 |
| ·制度变迁的三阶段论 | 第24-25页 |
| ·制度变迁主体角色转换说 | 第25页 |
| ·制度变迁多元并存、渐进转换说 | 第25-26页 |
| ·制度系统的演化学说 | 第26-28页 |
| 3 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体系的变迁历程及变迁动因 | 第28-40页 |
| ·我国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体系的变迁历程 | 第28-31页 |
| ·单一的施工单位内部质量检查制度 | 第28页 |
| ·第二方建设单位质量验收检查制度 | 第28页 |
| ·建设工程质量政府监督管理制度 | 第28-30页 |
| ·政府监督和社会监督相结合的工程质量监督制度 | 第30-31页 |
| ·我国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体系的变迁特点 | 第31-34页 |
| ·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制度的变迁方式的转变 | 第34-36页 |
| ·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制度的变迁方式转变的原因 | 第34-35页 |
| ·我国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制度变迁可能存在的方式 | 第35-36页 |
| ·我国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体系的变迁动因 | 第36-40页 |
| ·新制度经济学对制度变迁动因的解释 | 第36-37页 |
| ·我国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体系的制度变迁动因 | 第37-40页 |
| 4 我国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体系的现有构架分析 | 第40-54页 |
| ·现有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制度体系的构成 | 第40-46页 |
| ·组织构成 | 第40-41页 |
| ·制度构成 | 第41-45页 |
| ·运作方式 | 第45-46页 |
| ·现有制度体系中的博弈关系及对制度变迁的影响 | 第46-49页 |
| ·现有制度体系中的博弈关系 | 第46-48页 |
| ·多种博弈关系对制度变迁的影响 | 第48-49页 |
| ·现有制度体系主要存在的问题 | 第49-52页 |
| ·政府监督 | 第49-50页 |
| ·社会监理 | 第50-51页 |
| ·建设者与其他质量行为主体 | 第51-52页 |
| ·解决问题的思路 | 第52-54页 |
| 5 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体系的制度创新和制度引进 | 第54-64页 |
| ·国外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模式 | 第54-57页 |
| ·政府不直接参与微观层次工程质量监督的监督模式 | 第54-55页 |
| ·政府直接参与微观层次工程质量监督的监督模式 | 第55-56页 |
| ·政府委托专业机构进行工程质量监督的监督模式 | 第56-57页 |
| ·对国外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模式的经验借鉴 | 第57-61页 |
| ·工程质量监督法规体系 | 第57-58页 |
| ·市场准入制度 | 第58-59页 |
| ·企业对工程质量的保证体系 | 第59页 |
| ·工程保险和担保制度体系 | 第59-60页 |
| ·专业人士和行业协会的作用 | 第60-61页 |
| ·全过程的质量监督管理 | 第61页 |
| ·我国对国外制度的制度引进需注意的问题 | 第61-64页 |
| ·我国目前的制度环境 | 第61-62页 |
| ·制度配套问题 | 第62-63页 |
| ·新旧制度体系转换的方式和路径问题 | 第63-64页 |
| 6 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体系的完善 | 第64-76页 |
| ·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体系的变迁方向 | 第64-66页 |
| ·市场化的变迁方向 | 第64-65页 |
| ·社会化的变迁方向 | 第65-66页 |
| ·专业化的变迁方向 | 第66页 |
| ·法制化的变迁方向 | 第66页 |
| ·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体系的完善及新体系的运作方式 | 第66-72页 |
| ·新体系的组织构成 | 第67-70页 |
| ·新构架的运作方式 | 第70-72页 |
| ·新旧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体系转变的关键 | 第72-76页 |
| ·监督机构的改革 | 第72页 |
| ·建立全国统一的、全面的信用体系 | 第72-74页 |
| ·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 | 第74页 |
| ·解决路径依赖问题 | 第74-76页 |
| 7 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体系的变迁方式 | 第76-86页 |
| ·制度系统基本性质对变迁方式的影响 | 第76-80页 |
| ·制度系统关联性对变迁方式的影响 | 第76-78页 |
| ·制度变迁性质对制度系统变迁的影响 | 第78-79页 |
| ·认知失误对制度系统变迁的影响 | 第79-80页 |
| ·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体系子系统的变迁途径 | 第80-84页 |
| ·工程质量信用体系的变迁途径 | 第80-81页 |
| ·工程质量保险体系的变迁方式 | 第81-83页 |
| ·其它制度体系的变迁途径 | 第83-84页 |
| ·地方政府和微观主体在变迁途径中的作用 | 第84-86页 |
| ·地方政府在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体系变迁途径中的作用 | 第84页 |
| ·微观主体在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体系变迁途径中的作用 | 第84-86页 |
| 8 结论 | 第86-88页 |
| ·主要结论 | 第86页 |
| ·本文待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 第86-88页 |
| 致谢 | 第88-90页 |
| 参考文献 | 第90-92页 |
| 附录 | 第92-94页 |
| 独创性声明 | 第94页 |
|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 第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