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9页 |
关键词 | 第9-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Key words | 第12-13页 |
缩略语表 | 第13-14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4-47页 |
·作物杂种优势及其产生的原因 | 第14-21页 |
·杂种优势的分类 | 第15-16页 |
·杂种优势的表现 | 第16页 |
·作物杂种优势遗传机理研究 | 第16-21页 |
·杂种优势假说与现代分子生物学证据 | 第16-18页 |
·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对杂种优势的遗传分析 | 第18-20页 |
·杂种优势的其它理论 | 第20-21页 |
·数量性状基因定位及其进展 | 第21-33页 |
·QTL定位方法的发展 | 第21-24页 |
·单标记分析法 | 第22页 |
·区间作图法(Interval Mapping,IM) | 第22-23页 |
·复合区间作图法(Composite Interval Mapping,CIM) | 第23页 |
·基于混合线性模型的复合区间作图法(Mixed Composite Interval Mapping,MCIM) | 第23页 |
·其它QTL定位方法 | 第23-24页 |
·QTL作图的群体 | 第24-25页 |
·几种主要作物QTL定位研究进展 | 第25-32页 |
·水稻QTL定位研究进展 | 第25-29页 |
·玉米QTL定位研究进展 | 第29-30页 |
·小麦QTL定位研究进展 | 第30-31页 |
·棉花QTL定位研究进展 | 第31-32页 |
·QTL精细定位、克隆及利用 | 第32-33页 |
·植物数量性状的主基因+多基因遗传体系分离分析 | 第33-36页 |
·植物数量性状的主基因+多基因遗传体系的概念 | 第33-34页 |
·植物数量性状的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模型)体系的统计分析 | 第34-36页 |
·数量性状的主基因+多基因遗传体系研究进展 | 第36页 |
·分子标记及其在油菜遗传育种中的应用 | 第36-47页 |
·分子标记的特点 | 第36-37页 |
·分子标记的种类 | 第37-39页 |
·油菜分子遗传图谱的构建 | 第39-40页 |
·油菜重要性状的分子标记及其QTL研究进展 | 第40-47页 |
·杂种优势的遗传基础分析 | 第47页 |
2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设计思路及研究内容 | 第47-49页 |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47-48页 |
·设计思路 | 第48页 |
·本研究的内容 | 第48-49页 |
3 材料与方法 | 第49-56页 |
·材料 | 第49页 |
·试验设计及性状考察 | 第49-50页 |
·DNA提取及纯化 | 第50页 |
·SRAP分析 | 第50-51页 |
·AFLP分析 | 第51-53页 |
·模板DNA的酶切与连接 | 第51-52页 |
·预扩增 | 第52-53页 |
·选择性扩增 | 第53页 |
·扩增产物的电泳检测 | 第53页 |
·SSR分析 | 第53-54页 |
·标记的命名及基因型记载 | 第54-55页 |
·数据处理 | 第55-56页 |
·农艺性状分析 | 第55页 |
·数量性状的主基因+多基因遗传分析 | 第55-56页 |
·等位基因的分离频率检测 | 第56页 |
·分子标记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 | 第56页 |
·QTL定位和位点效应值分析 | 第56页 |
4 结果与分析 | 第56-93页 |
·分子标记连锁图的构建 | 第56-59页 |
·分子标记的多态性 | 第56-58页 |
·SSR标记的多态性 | 第56-57页 |
·AFLP标记的多态性 | 第57-58页 |
·SRAP标记的多态性 | 第58页 |
·F_2群体分子标记检测及基因型偏分离检验 | 第58-59页 |
·分子标记连锁图 | 第59页 |
·甘蓝型油菜F_1及F_(2:3)家系重要农艺性状杂种优势分析 | 第59-64页 |
·F_1重要农艺性状及其杂种优势分析 | 第59-63页 |
·品质性状的杂种优势表现 | 第63-64页 |
·不育细胞质效应分析 | 第64页 |
·甘蓝型油菜F_(2:3)家系重要农艺性状之间的相关和通径分析 | 第64-65页 |
·F_(2:3)家系主要农艺性状之间的相关 | 第64-65页 |
·F_(2:3)家系主要农艺性状的通径分析 | 第65页 |
·含油量、芥酸含量和产量性状的主基因+多基因遗传分析 | 第65-77页 |
·含油量的主基因+多基因遗传分析 | 第67-70页 |
·各世代含油量次数分布 | 第67页 |
·较优遗传模型的选择 | 第67-68页 |
·较优遗传模型的适合性检验 | 第68页 |
·较优遗传模型成分分布的适合性检验 | 第68-70页 |
·最适合模型遗传参数的估算 | 第70页 |
·芥酸的主基因+多基因遗传分析 | 第70-74页 |
·各世代芥酸次数分布 | 第70-73页 |
·较优和最优遗传模型的选择 | 第73页 |
·最适合模型遗传参数的估算 | 第73-74页 |
·单株产量的主基因+多基因遗传分析 | 第74-75页 |
·单株产量的各世代次数分布 | 第74页 |
·单株产量的较优模型的选择 | 第74-75页 |
·单株角果总数的主基因+多基因遗传分析 | 第75-77页 |
·重要农艺性状在分离群体中的表现情况 | 第77-81页 |
·F_2群体及F_(2:3)家系重要农艺性状及其杂种优势分析 | 第77-78页 |
·F_2群体重要农艺性状及其杂种优势分析 | 第77页 |
·F_(2:3)家系重要农艺性状及其杂种优势分析 | 第77-78页 |
·产量主要构成因素在F_(2:3)家系的分离情况 | 第78-80页 |
·单株产量在F_(2:3)家系中的分离情况 | 第78-79页 |
·单株角果数在F_(2:3)家系的分离情况 | 第79页 |
·每角粒数在F_(2:3)家系的分离情况 | 第79-80页 |
·千粒重在F_(2:3)家系的分离情况 | 第80页 |
·F_2群体及F_(2:3)家系重要品质性状及其杂种优势分析 | 第80-81页 |
·重要农艺和品质性状的QTL定位和上位性分析 | 第81-93页 |
·重要农艺和品质性状的QTL定位 | 第81-87页 |
·重要农艺和品质性状的上位性检测 | 第87-93页 |
5 讨论 | 第93-100页 |
·杂种优势及性状之间的相关 | 第93-94页 |
·数量性状的主基因+多基因遗传 | 第94-96页 |
·油菜分子标记连锁图的构建 | 第96-97页 |
·油菜产量性状基因定位 | 第97-98页 |
·甘蓝型油菜杂种优势的遗传基础 | 第98-100页 |
参考文献 | 第100-117页 |
附录 | 第117-119页 |
个人简历 | 第119-120页 |
致谢 | 第12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