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第一章 问题的提出 | 第9-10页 |
| 第二章 什么是问题表征 | 第10-13页 |
| ·问题空间 | 第10-11页 |
| ·问题表征的不同层次 | 第11-13页 |
| 第三章 知识的表征类型 | 第13-17页 |
| ·对各种知识最基本的区分: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 | 第13-14页 |
| ·关于陈述性知识 | 第14-15页 |
| ·陈述性知识基本单位的表征形式:命题、表象及线性排序 | 第14-15页 |
| ·陈述性知识的综合表征形式:图式 | 第15页 |
| ·程序性知识 | 第15-17页 |
| 第四章 图式的获得与其在问题表征中的作用 | 第17-20页 |
| ·形成原电池的图式 | 第17页 |
| ·图式的精致与提高问题表征水平 | 第17-20页 |
| 第五章 问题表征与顿悟 | 第20-25页 |
| ·顿悟 | 第20页 |
| ·顿悟的关键是“问题表征的转换” | 第20-23页 |
| ·帮助学生产生顿悟的建议 | 第23-25页 |
| ·顿悟并非“异能”,但单纯的思维训练效果不佳 | 第23页 |
| ·引导学生展开科学幻想的翅膀 | 第23-24页 |
| ·从小处着手,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 | 第24-25页 |
| 第六章 “弱方法”与“强方法” | 第25-36页 |
| ·“弱方法”与“强方法”的关系 | 第25-27页 |
| ·“强方法”总是很有效吗? | 第27-28页 |
| ·强化“弱方法” | 第28-30页 |
| ·培养学生“问题表征”能力的实践探索 | 第30-36页 |
| ·构建高度结构化的知识体系,有利于提高“问题表征”能力 | 第30页 |
| ·增强学生对理论的感性认识,有利于提高“问题表征”能力 | 第30-31页 |
| ·“低起点,高落点”的教学设计,有利于提高“问题表征”能力 | 第31页 |
| ·教学实录 | 第31-36页 |
| 结语 | 第36-37页 |
| 参考文献 | 第37-39页 |
| 致谢 | 第39-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