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英文摘要 | 第4-8页 |
一、引言 | 第8-19页 |
1.1 水稻遗传转化的主要方法 | 第9-11页 |
1.2 水稻遗传转化应用的外植体 | 第11-12页 |
1.3 水稻遗传转化常用的培养基 | 第12页 |
1.4 水稻遗传转化的报告基因、标记基因及选择剂 | 第12-14页 |
1.5 外源基因在转基因水稻植株中的遗传特性 | 第14-15页 |
1.6 有益农艺性状基因在水稻改良方面的应用 | 第15-16页 |
1.7 转基因水稻现存问题 | 第16-18页 |
1.8 试验目的及意义 | 第18-19页 |
二、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19-37页 |
2.1 北方粳稻品种组织培养体系的改良 | 第19-20页 |
2.1.1 实验材料 | 第19页 |
2.1.2 实验方法 | 第19-20页 |
2.1.2.1 水稻愈伤组织的诱导和继代培养 | 第19-20页 |
2.1.2.2 水稻植株的再生 | 第20页 |
2.2 Xa21基因与载体质粒pCAMBIA 1201的重组 | 第20-28页 |
2.2.1 实验材料 | 第20-22页 |
2.2.2 实验方法 | 第22-28页 |
2.2.2.1 pCAMBIA 1201和PB822质粒的提取 | 第22-23页 |
2.2.2.2 质粒pCAMBIA 1201转化大肠杆菌及鉴定 | 第23-25页 |
2.2.2.3 质粒pB82的限制性酶切 | 第25-26页 |
2.2.2.4 Xa21基因片段的分离及纯化 | 第26-27页 |
2.2.2.5 Xa21基因与载体pCAMBIA 1201重组 | 第27页 |
2.2.2.6 新构建质粒冷冻热激法转化农杆菌 | 第27-28页 |
2.2.2.7 插入片断Xa21基因的测续 | 第28页 |
2.3 Xa21基因的农杆菌介导法转化水稻 | 第28-37页 |
2.3.1 实验材料 | 第28-29页 |
2.3.2 实验方法 | 第29-37页 |
2.3.2.1 水稻愈伤组织对潮霉素敏抗测定 | 第29-30页 |
2.3.2.2 转化受体材料的制备 | 第30页 |
2.3.2.3 农杆菌介导法转化水稻胚性愈伤组织 | 第30-31页 |
2.3.2.4 潮霉素抗性转基因愈伤组织的筛选 | 第31页 |
2.3.2.5 转Xa21基因水稻植株的再生 | 第31页 |
2.3.2.6 转基因水稻植株的检测 | 第31-37页 |
2.3.2.6.1 水稻基因组DNA的SDS法提取及纯化 | 第31-32页 |
2.3.2.6.2 转基因水稻植株Gus基因的组织化学分析 | 第32-33页 |
2.3.2.6.3 转基因水稻植株PCR检测 | 第33页 |
2.3.2.6.4 转基因水稻植株Southern杂交 | 第33-37页 |
三、结果与分析 | 第37-49页 |
3.1 吉林省主栽水稻品种再生培养方法的改良 | 第37-41页 |
3.1.1 不同基因型水稻成熟胚愈伤组织诱导及分化频率 | 第37-38页 |
3.1.2 继代培养基不同激素水平对水稻愈伤组织分化的影响 | 第38-39页 |
3.1.3 干燥处理对水稻愈伤组织分化能力的影响 | 第39-41页 |
3.1.4 水稻愈伤组织对潮霉素敏抗测定结果 | 第41页 |
3.2 Xa21基因与载体质粒pCAMBIA 1201的重组结果 | 第41-44页 |
3.2.1 质粒pCAMBIA 1201 DNA转化大肠杆菌 | 第41页 |
3.2.2 质粒PB822的 KpnI限制酶切 | 第41页 |
3.2.3 Xa21基因片段与载体pCAMBIA 1201的重组 | 第41-44页 |
3.3 Xa21基因的农杆菌介导法转化水稻结果 | 第44-49页 |
3.3.1 潮霉素抗性愈伤组织的筛选 | 第44-45页 |
3.3.2 转基因水稻植株的再生 | 第45-47页 |
3.3.3 转基因水稻植株的检测结果 | 第47-49页 |
3.3.3.1 转基因水稻植株Gus基因的组织化学分析结果 | 第47页 |
3.3.3.2 转基因水稻植株PCR检测结果 | 第47-48页 |
3.3.3.3 转基因水稻植株Southern杂交结果 | 第48-49页 |
四、结论与讨论 | 第49-51页 |
4.1 讨论 | 第49-50页 |
4.2 结论 | 第50-51页 |
五、参考文献 | 第51-62页 |
致谢词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