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大学近代教育建筑研究--从书院到大学的演变过程
1 绪论 | 第1-15页 |
·论文研究背景 | 第8页 |
·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8-9页 |
·课题的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国际国内对近现代建筑保护理论研究和实践的探索 | 第9页 |
·河南大学近代建筑群保护研究取得的成就 | 第9-10页 |
·对课题现状研究的评价 | 第10页 |
·课题的研究方法和措施 | 第10-11页 |
·研究方法 | 第10页 |
·研究措施 | 第10-11页 |
·论文中的若干定义 | 第11-14页 |
·时间、空间、功能与技术的限定 | 第11-12页 |
·重要的相关词语的定义 | 第12-14页 |
·论文结构 | 第14-15页 |
2 河南大学概述 | 第15-44页 |
·中国传统高等教育建筑概述 | 第15-21页 |
·中国传统教育体制 | 第15-16页 |
·传统高等教育建筑类型 | 第16-21页 |
·中国近代大学发展概述 | 第21-24页 |
·中国近代社会转型 | 第21-22页 |
·中国近代大学的产生与发展 | 第22-24页 |
·河南大学依托的地域背景 | 第24-33页 |
·河南概述 | 第25-27页 |
·开封市概述 | 第27-33页 |
·清代河南贡院的历史沿革 | 第33-35页 |
·近代河南大学发展沿革 | 第35-41页 |
·河南大学的前身 | 第35-37页 |
·河南大学的初建 | 第37-40页 |
·近代河南大学的成长 | 第40-41页 |
·现代河南大学发展沿革 | 第41-42页 |
·小结 | 第42-44页 |
3 河南大学近代校园规划 | 第44-83页 |
·大学同城市的关系 | 第44-48页 |
·河南大学区位 | 第44页 |
·河南大学周边的环境 | 第44-45页 |
·清代河南贡院的选址 | 第45-47页 |
·河南大学的选址 | 第47-48页 |
·校园规划沿革 | 第48-59页 |
·河南贡院时期 | 第48-50页 |
·留学欧美预备学校时期 | 第50-53页 |
·中州大学时期 | 第53-55页 |
·河南大学时期 | 第55-57页 |
·校园变迁分析 | 第57-59页 |
·校园总体布局与空间构成 | 第59-66页 |
·总体布局 | 第59-61页 |
·空间构成 | 第61-66页 |
·校园规划设计方法研究 | 第66-70页 |
·前期工作 | 第66-68页 |
·中国传统建筑群布局的方法 | 第68-69页 |
·河南大学校园规划分析 | 第69-70页 |
·校园的规划师与建筑师 | 第70-76页 |
林伯襄 | 第73页 |
李敬斋 | 第73-74页 |
许心武 | 第74-75页 |
刘季洪 | 第75-76页 |
·校园规划与传统书院比较 | 第76-80页 |
·书院建筑的选址 | 第76页 |
·书院的空间布局 | 第76-77页 |
·书院建筑风格 | 第77页 |
·比较的异同 | 第77-80页 |
·校园同其他近代大学比较 | 第80-81页 |
·其他中国近代大学的校园规划介绍 | 第80-81页 |
·比较的异同 | 第81页 |
·小结 | 第81-83页 |
4 单体建筑研究 | 第83-119页 |
·南校门 | 第83-88页 |
·六号楼 | 第88-94页 |
·七号楼 | 第94-101页 |
·大礼堂 | 第101-110页 |
·东西斋房 | 第110-116页 |
·复原建筑研究 | 第116-118页 |
·设计依据 | 第116页 |
·年代定位 | 第116-117页 |
·参照物选择,尺度确定 | 第117-118页 |
·小结 | 第118-119页 |
5 河南大学近代建筑群及历史风貌保护 | 第119-125页 |
·校园近代教育建筑群保护状况 | 第119-121页 |
·河南大学近代建筑群沿革 | 第119-120页 |
·河南大学近代建筑群保护区划 | 第120-121页 |
·河南大学近代建筑群保护管理 | 第121页 |
·校园近代建筑的价值评估 | 第121-123页 |
·历史文化价值 | 第121-122页 |
·科学艺术价值 | 第122页 |
·政治教育价值 | 第122-123页 |
·校园近代建筑保护原则与指导思想 | 第123-124页 |
·小结 | 第124-125页 |
6 结语 | 第125-129页 |
·河南大学近代教育建筑发展综述 | 第125-127页 |
·给今天的启示 | 第127-129页 |
参考文献 | 第129-132页 |
插图目录 | 第132-137页 |
附录一 清·改建河南贡院碑记·拓片 | 第137-138页 |
附录二 清·重建河南贡院碑记·拓片 | 第138-139页 |
致谢 | 第1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