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3页 |
| Abstract | 第3-4页 |
| 目录 | 第4-6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6-10页 |
| ·系统开发背景 | 第6页 |
| ·研究意义 | 第6-8页 |
| ·面向对象软件开发技术概述 | 第6-7页 |
| ·产品生命周期管理(PLM)概述 | 第7-8页 |
| ·面向对象软件开发技术应用于PLM产品的开发 | 第8页 |
| ·问题分析 | 第8-9页 |
| ·论文的内容 | 第9页 |
| ·论文的组织和安排 | 第9-10页 |
| 第二章 面向对象软件开发技术的发展 | 第10-26页 |
| ·面向对象软件开发技术的兴起 | 第10-11页 |
| ·面向对象的基本概念 | 第11-12页 |
| ·面向对象的软件工程(OOSE) | 第12-13页 |
| ·面向对象的分析与设计(OOA&D) | 第13-17页 |
| ·概述 | 第13-14页 |
| ·主流面向对象方法介绍 | 第14-17页 |
| ·面向对象的编程(OOP) | 第17-19页 |
| ·概念 | 第17-18页 |
| ·面向对象的编程语言 | 第18-19页 |
| ·UML在面向对象软件开发中的重要作用 | 第19-24页 |
| ·概述 | 第19-20页 |
| ·UML中的各种视图 | 第20-23页 |
| ·UML建模工具 | 第23-24页 |
| ·面向对象软件开发技术的优势 | 第24-26页 |
| 第三章 PLM产品的发展及其意义 | 第26-34页 |
| ·PLM的产生与发展 | 第26-27页 |
| ·PLM的定义 | 第27-29页 |
| ·PLM的功能 | 第29-31页 |
| ·总体功能 | 第29页 |
| ·核心创造、协作和控制功能 | 第29-30页 |
| ·细化功能 | 第30页 |
| ·PLM所管理的内容 | 第30-31页 |
| ·PLM与其它信息系统的相互关系 | 第31-32页 |
| ·企业实施PLM的意义 | 第32-34页 |
| 第四章 系统分析 | 第34-52页 |
| ·系统的功能 | 第34-35页 |
| ·创建系统用例 | 第35-45页 |
| ·用例的格式 | 第35-36页 |
| ·确定系统的边界和参与者 | 第36页 |
| ·系统用例 | 第36-45页 |
| ·建立PLM业务对象系统和变更系统的概念模型 | 第45-48页 |
| ·识别概念的策略 | 第45-46页 |
| ·PLM业务对象系统和变更系统的概念 | 第46页 |
| ·为PLM业务对象系统和变更系统的概念模型添加关联 | 第46-47页 |
| ·为PLM业务对象系统和变更系统的概念添加属性 | 第47-48页 |
| ·建立系统顺序图和契约 | 第48-51页 |
| ·小结 | 第51-52页 |
| 第五章 系统设计 | 第52-60页 |
| ·设计阶段概述 | 第52页 |
| ·真实用例 | 第52页 |
| ·创建交互图 | 第52-56页 |
| ·职责分配与设计模式 | 第52-54页 |
| ·创建交互图 | 第54-56页 |
| ·创建设计类图 | 第56-58页 |
| ·创建设计类图的方法 | 第57页 |
| ·创建系统类图 | 第57-58页 |
| ·小结 | 第58-60页 |
| 第六章 系统实现 | 第60-68页 |
| ·系统开发使用平台的选择 | 第60页 |
| ·系统结构描述 | 第60-61页 |
| ·系统主要模块功能描述及其实现 | 第61-67页 |
| ·小结 | 第67-68页 |
| 第七章 结束语 | 第68-69页 |
| 研究生在读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第69-70页 |
| 致谢 | 第70-71页 |
| 参考文献 | 第71-73页 |
| 西北工业大学学位论文知识产权声明书 | 第73页 |
| 西北工业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