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5页 |
| ·植物内生细菌的定义和研究历史 | 第10-11页 |
| ·定义 | 第10-11页 |
| ·研究历史 | 第11页 |
| ·植物内生细菌的生态学研究 | 第11-17页 |
| ·内生细菌的分离 | 第11-12页 |
| ·内生细菌的种类 | 第12-13页 |
| ·内生细菌的来源及途径 | 第13-14页 |
| ·内生细菌的种群数量 | 第14-15页 |
| ·内生细菌在植物体内的定殖检测 | 第15-16页 |
| ·内生细菌在植物体内的消长动态 | 第16-17页 |
| ·植物内生细菌生物学作用研究进展 | 第17-21页 |
| ·植物保护作用 | 第17-18页 |
| ·对寄主植物的促生作用 | 第18页 |
| ·在非豆科植物中的生物固氮作用 | 第18页 |
| ·作为外源基因载体 | 第18-19页 |
| ·内生细菌的有害作用 | 第19-20页 |
| ·内生细菌的应用前景 | 第20-21页 |
| ·内生生物杀菌剂或果蔬采后保鲜剂 | 第20页 |
| ·内生生物菌肥 | 第20页 |
| ·化学农药植物内生降解菌剂 | 第20页 |
| ·内生促生防病杀虫或固氮等多功能植物内生工程细菌的构建 | 第20-21页 |
| ·功能内生细菌资源库的构建 | 第21页 |
| ·油菜内生细菌的研究现状 | 第21页 |
| ·细菌16SRDNA基因的研究与应用 | 第21-23页 |
| ·论文的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 第23-25页 |
| 第二章 油菜内生细菌的分离及16S核糖体DNA的RFLP分析 | 第25-34页 |
| ·前言 | 第25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25-28页 |
| ·试验材料 | 第25页 |
| ·主要试剂和仪器 | 第25-26页 |
| ·内生细菌的分离方法 | 第26页 |
| ·培养基 | 第26页 |
| ·分离方法 | 第26页 |
| ·分离物内生性测定 | 第26-27页 |
| ·细菌的抗生素标记 | 第26页 |
| ·双抗菌株的回接与分离 | 第26-27页 |
| ·分离物的初步归类 | 第27页 |
| ·细菌DNA制备 | 第27页 |
| ·16SrDNA的扩增 | 第27页 |
| ·扩增片段的限制性酶切 | 第27-28页 |
| ·限制性酶切结果分析 | 第28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28-31页 |
| ·内生细菌的分离结果 | 第28页 |
| ·分离物内生性测定结果 | 第28页 |
| ·内生分离物初步归类结果 | 第28页 |
| ·16SrDNA扩增和限制性酶切结果 | 第28-31页 |
| ·限制性酶切图谱的聚类分析结果 | 第31页 |
| ·小结与讨论 | 第31-34页 |
| 第三章 油菜内生细菌室内拮抗菌的筛选与鉴定 | 第34-44页 |
| ·前言 | 第34页 |
| ·材料和方法 | 第34-37页 |
| ·供试菌株 | 第34-35页 |
| ·所用培养基 | 第35页 |
| ·皿内平板拮抗试验 | 第35页 |
| ·无菌滤液抑菌作用测定 | 第35页 |
| ·油菜内生细菌16srDNA的扩增 | 第35-36页 |
| ·细菌DNA的制备 | 第35-36页 |
| ·16SrDNA的扩增 | 第36页 |
| ·油菜内生细菌的鉴定 | 第36-37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37-44页 |
| ·皿内平板拮抗菌的筛选结果 | 第37页 |
| ·发酵液抑菌作用测定结果 | 第37-40页 |
| ·内生细菌菌株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 | 第40-44页 |
| 第四章 油菜内生细菌系统发育分析 | 第44-53页 |
| ·前言 | 第44页 |
| ·材料和方法 | 第44-46页 |
| ·菌株来源 | 第44页 |
| ·油菜内生细菌16SrDNA的扩增 | 第44-45页 |
| ·细菌DNA的制备 | 第45页 |
| ·16SrDNA的扩增 | 第45页 |
| ·油菜内生细菌的鉴定 | 第45-46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46-53页 |
| ·16SrDNA序列同源性比较结果 | 第46-47页 |
| ·内生细菌菌株系统发育分析结果 | 第47页 |
| ·油菜内生细菌的鉴定结果 | 第47-53页 |
| 第五章 结论 | 第53-55页 |
| 参考文献 | 第55-64页 |
| 致谢 | 第64-65页 |
| 作者简介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