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学术史研究——以“金陵王学”(1021-1067)为重点 | 第1-3页 |
目录 | 第3-5页 |
内容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上编 | 第7-48页 |
第一章 王安石学术思想研究述评 | 第7-26页 |
第一节 不同的学术回答 | 第7-19页 |
一、王安石之学是什么? | 第7-16页 |
二、王安石之学有何学术地位? | 第16-19页 |
第二节 研究思路初探 | 第19-26页 |
一、两种学术路数 | 第19-23页 |
二、出路之思:学术史研究 | 第23-26页 |
第二章 从考察王安石的学术命名开始 | 第26-39页 |
第一节 王安石学术称谓的流变史 | 第26-33页 |
第二节 走出“荆公新学” | 第33-39页 |
一、“新学”义变及其结果 | 第33-36页 |
二、“金陵王学”生成的地域特性 | 第36-38页 |
三、小结 | 第38-39页 |
第三章 一种转向:从寻绎学术渊源到辨析学术生成的知识背景 | 第39-48页 |
第一节 学术史研究的一个老课题——王安石学术渊源考 | 第39-43页 |
一、“个体师承说” | 第40-41页 |
二、“群体传授说” | 第41-43页 |
第二节 问题与尝试 | 第43-48页 |
一、关于方法论的思考 | 第43-46页 |
二、空白与尝试 | 第46-48页 |
下编 | 第48-176页 |
第四章 “选举社会”与早年治学观念 | 第48-66页 |
第一节 社会、家族和“举业” | 第48-58页 |
一、“选举社会”及其社会学意义 | 第48-51页 |
二、王氏家族的变动史 | 第51-55页 |
三、“举业”新解——王安石论宋人“自进” | 第55-58页 |
第二节 王安石早年治学观念及其变数 | 第58-63页 |
一、功名之志 | 第58-60页 |
二、“起家初命慰乡人” | 第60-61页 |
三、新学术因子的萌芽 | 第61-63页 |
第三节 一段插曲——王安石撰写《马汉臣墓志铭》时间考 | 第63-66页 |
第五章 “举业”背景下王安石学术的生成范式(1021-1042) | 第66-107页 |
第一节 “前选举社会”时期中国学术的主要生成范式 | 第67-70页 |
第二节 “场屋”声名下的学术网络 | 第70-87页 |
一、王益的交游与王安石的“举业之师” | 第71-83页 |
二、王安石的早年交游 | 第83-86页 |
三、余论:是“王学学派”还是“场屋之友”? | 第86-87页 |
第三节 “举业”训练下的学术成长 | 第87-107页 |
一、“举业”与学术 | 第87-90页 |
二、王安石的“字学”史 | 第90-98页 |
三、“举业”影响下的文章之学 | 第98-107页 |
第六章 地方任官与学术积累的边缘性(1042-1054) | 第107-148页 |
第一节 边缘性的生存处境 | 第107-130页 |
一、从扬州到舒州 | 第107-114页 |
二、江南一隅的交游网 | 第114-130页 |
第二节 学术苦旅:由外入内 | 第130-134页 |
第三节 道德心性之学的初成 | 第134-148页 |
一、为己之学 | 第134-140页 |
二、王安石的“易学” | 第140-146页 |
三、王安石新的文学观 | 第146-148页 |
第七章 金陵王学的建成 | 第148-176页 |
第一节 从群牧判官到知制诰(1054-1063) | 第148-163页 |
一、京师交游考略 | 第148-157页 |
二、从“修正蒙福”到“故求闲局” | 第157-163页 |
第二节 金陵讲学(1065-1067) | 第163-176页 |
一、金陵门人考辨 | 第163-167页 |
二、是“内圣”还是“外王”:王安石讲学金陵的学术建构 | 第167-174页 |
三、“幽愤一吐” | 第174-176页 |
结语 | 第176-177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177-1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