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及设备论文--自动化系统论文--自动控制、自动控制系统论文

基于RTLinux/Linux的工业以太网实时性研究

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9页
第一章 绪论第9-17页
   ·工业以太网第9-10页
     ·工业以太网的由来第9页
     ·工业以太网体系结构第9-10页
   ·工业以太网的实时性研究第10-13页
     ·共享式以太网第11-12页
     ·交换式以太网第12-13页
   ·Linux 和RTLinux 操作系统第13-15页
     ·Linux 操作系统第13-14页
     ·RTLinux 实时操作系统第14-15页
   ·课题的研究内容及意义第15-17页
第二章 RTLinux 及其网络通信技术第17-27页
   ·实时操作系统RTLinux第17-24页
     ·RTLinux 的设计思想第17页
     ·RTLinux 的中断机制第17-18页
     ·RTLinux 对时间的管理第18-20页
     ·RTLinux 的任务调度第20-22页
     ·RTLinux 进程间通信第22-24页
   ·RTLinux 网络通讯功能第24-26页
     ·利用Linux 的网络功能第24页
     ·Lnet第24-25页
     ·RT-Message第25页
     ·RTnet第25页
     ·rtsock第25-26页
     ·RTL-lwIP第26页
   ·小结第26-27页
第三章 一种高精度时钟同步算法及其实现第27-37页
   ·引言第27页
   ·高精度时钟同步算法第27-29页
     ·高精度时钟同步算法第27-28页
     ·传输延迟的计算第28-29页
   ·基于RTLinux 的以太网实验平台第29-33页
     ·实验平台结构第29-30页
     ·节点内部网络实时通信模式第30-31页
     ·网络平台的构建第31-33页
   ·高精度时钟同步算法的实现第33-36页
     ·高精度时钟同步算法实现第33-34页
     ·实验结果及分析第34-35页
     ·同步性能比较第35-36页
   ·小结第36-37页
第四章 Linux 流量控制和透明网桥第37-54页
   ·Linux 网络协议栈的总体设计第37-43页
     ·TCP/IP 参考模型第37-38页
     ·Linux 网络系统的分层结构第38-40页
     ·Linux 内核对网络数据包的管理第40-41页
     ·Linux 中IP 包的收发过程第41-43页
   ·Linux 流量控制机制第43-50页
     ·Qos 定义以及Qos 服务模型第43-44页
     ·Linux 流量控制的结构第44-45页
     ·Linux 流量控制的组成元素第45-50页
     ·用户配置接口以及新队列规程的添加第50页
   ·Linux 透明网桥第50-53页
     ·网桥第50-51页
     ·透明网桥第51-52页
     ·Linux 中透明网桥的实现第52-53页
   ·小结第53-54页
第五章 交换式以太网实验平台的设计和实现第54-69页
   ·引言第54-55页
   ·交换式以太网平台的模型和整体设计第55-61页
     ·消息模型第55-57页
     ·系统模型第57-59页
     ·交换式以太网平台结构第59-60页
     ·仿真交换机和双通道交换模型第60-61页
   ·交换式以太网平台的具体实现第61-67页
     ·平台的网络配置第61-62页
     ·交换机内部交换引擎的实现第62页
     ·消息的构造第62-64页
     ·节点收发程序的设计第64-65页
     ·包调度算法的应用第65-66页
     ·消息的时间戳标记第66-67页
   ·小结第67-69页
第六章 双通道交换模型的实现第69-87页
   ·双通道交换模型第69-73页
     ·基于消息优先级的双通道机制第69-70页
     ·实时通道的MR-WRR 调度算法第70-72页
     ·非实时通道的DRR 调度算法第72-73页
   ·双通道队列规程的设计第73-74页
   ·MR-WRR 队列规程的设计和实现第74-80页
     ·MR-WRR 规列规程内部数据结构第74-75页
     ·MR-WRR 队列规程的相关函数第75-78页
     ·模块的加载第78-80页
   ·双通道交换模型的验证和测试第80-86页
     ·交换引擎性能研究第80-81页
     ·双通道机制性能的验证第81-84页
     ·MR-WRR 调度算法的验证第84-86页
   ·小结第86-87页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第87-89页
参考文献第89-92页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第92-93页
致谢第93页

论文共9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OBS边缘节点突发包组装算法实现
下一篇:重金属离子Co~(2+)、Hg~(2+)和Ag~+对牛血红蛋白作用机理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