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绪论 | 第1-16页 |
| ·概况 | 第10-11页 |
| ·目前的研究状况 | 第11-12页 |
| ·雨水径流的导引技术 | 第11页 |
| ·雨水径流的收集技术 | 第11-12页 |
| ·雨水径流的蓄存和保护技术 | 第12页 |
| ·雨水集蓄利用系统模型研究情况 | 第12-13页 |
| ·问题的提出 | 第13-14页 |
| ·课题研究内容、特点及达到目的 | 第14-16页 |
| 2 自然地理及水土资源 | 第16-22页 |
| ·工程现状概况 | 第16页 |
| ·自然地理概况 | 第16-17页 |
| ·自然概况 | 第16-17页 |
| ·水文地质 | 第17页 |
| ·气象气候 | 第17页 |
| ·社会经济状况 | 第17-18页 |
| ·灌区水土资源利用现状 | 第18-21页 |
| ·水资源利用现状 | 第18-21页 |
| ·土地资源利用现状 | 第21页 |
| ·灌区存在的问题 | 第21-22页 |
| 3 水量平衡计算分析 | 第22-32页 |
| ·作物需水量计算分析 | 第22-28页 |
| ·主要农作物需水量计算分析 | 第22-23页 |
| ·根据彭曼公式计算参考作物需水量分析 | 第23-26页 |
| ·需水量频率计算分析 | 第26-28页 |
| ·水量平衡计算分析 | 第28-32页 |
| ·各种设计保证率水量平衡计算分析 | 第28-30页 |
| ·考虑径流系数和需水系数后的水量平衡分析 | 第30-32页 |
| 4 工程规划 | 第32-39页 |
| ·规划原则及依据 | 第32-33页 |
| ·规划原则 | 第32-33页 |
| ·规划依据 | 第33页 |
| ·设计保证率 | 第33页 |
| ·灌溉面积的确定 | 第33-34页 |
| ·灌溉制度设计 | 第34-36页 |
| ·灌溉制度设计的节水原则 | 第34页 |
| ·设计灌溉制度的基本资料 | 第34-35页 |
| ·灌溉制度设计 | 第35-36页 |
| ·集雨工程类型选择 | 第36页 |
| ·工程布置 | 第36-37页 |
| ·国民经济效益预测 | 第37-39页 |
| ·节约抗旱劳力直接经济效益 | 第37页 |
| ·农业生产效益预测 | 第37-38页 |
| ·其它综合效益分析 | 第38页 |
| ·社会效益预测 | 第38-39页 |
| 5 工程规划最优方案选择 | 第39-51页 |
| ·工程规划方案的拟定 | 第39-43页 |
| ·集雨池尺寸的拟定 | 第39页 |
| ·山平塘尺寸的拟定 | 第39-43页 |
| ·12~#、13~#、14~#灌溉片的山平塘容积,蓄水池个数拟定 | 第43页 |
| ·小水库尺寸方案的拟定 | 第43页 |
| ·其它配套工程的拟定 | 第43-44页 |
| ·最优方案的选择 | 第44-51页 |
| ·采用动态规划确定工程最优方案 | 第44-47页 |
| ·年用水量费率 | 第47页 |
| ·动态规划的数学模型建立 | 第47-48页 |
| ·动态规划的数学模型的解 | 第48-51页 |
| 6 水保及环保规划 | 第51-62页 |
| ·灌区水土保持规划 | 第51-56页 |
| ·灌区水土保持现状 | 第51-52页 |
| ·工程建设新增水土流失预测分析 | 第52-53页 |
| ·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及防治目标 | 第53-54页 |
| ·灌区水土流失防治方案 | 第54-56页 |
| ·水保方案实施进度及工程量 | 第56页 |
| ·环境影响评价 | 第56-62页 |
| ·灌区环境现状分析评价 | 第56-58页 |
| ·节灌工程对环境影响的分析 | 第58-60页 |
| ·环境保护措施 | 第60页 |
| ·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 第60-62页 |
| 7 工程投资估算 | 第62-64页 |
| ·编制原则及依据 | 第62-63页 |
| ·工程概况 | 第62页 |
| ·编制原则及依据 | 第62-63页 |
| ·综合单价选用 | 第63页 |
| ·投资估算 | 第63-64页 |
| 8 国民经济评价及工程效益分析 | 第64-72页 |
| ·国民经济评价依据及参数 | 第64-65页 |
| ·评价依据 | 第64-65页 |
| ·评价参数 | 第65页 |
| ·国民经济评价 | 第65-70页 |
| ·工程费用 | 第65-66页 |
| ·工程效益 | 第66-68页 |
| ·国民经济评价 | 第68-70页 |
| ·财务分析 | 第70页 |
| ·社会效益 | 第70-72页 |
| ·更加密切联系党群关系 | 第70-71页 |
| ·维护安定团结 | 第71页 |
| ·促进农业结构调整 | 第71页 |
| ·其它综合效益分析 | 第71-72页 |
| 9 结论与建议 | 第72-74页 |
| ·主要结论 | 第72-73页 |
| ·几点建议 | 第73-74页 |
| 附表 | 第74-88页 |
| 附图 | 第88-96页 |
| 参考文献 | 第96-99页 |
| 硕士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 第99-100页 |
| 声明 | 第100-101页 |
| 致谢 | 第10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