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縮略词英汉对照表 | 第7-8页 |
目录 | 第8-11页 |
1 绪论 | 第11-25页 |
·观赏植物的花青素苷合成与调控机理 | 第11-17页 |
·花青素苷的结构与生物合成途径 | 第11-13页 |
·花青素苷的结构 | 第11-12页 |
·花青素苷的生物合成途径 | 第12-13页 |
·植物花青素苷合成途径的遗传调控 | 第13-15页 |
·花青素苷合成途径的转录激活调控 | 第14-15页 |
·花青素苷合成途径的转录抑制调控 | 第15页 |
·花发育过程调控的花青素苷合成 | 第15-16页 |
·环境因子调控植物花青素苷合成 | 第16-17页 |
·光对花青素苷合成的调控 | 第17-23页 |
·光受体与光信号转导途径对花青素苷合成途径的调控 | 第18-20页 |
·植物感受光照调控的光受体 | 第18-19页 |
·光调控花青素苷合成途径中的信号转导途径 | 第19-20页 |
·光信号转导途径中负调控基因对花青素苷合成途径的调节 | 第20页 |
·光照对植物花青素苷合成与含量的影响 | 第20-23页 |
·光周期对花青素苷含量的影响 | 第21页 |
·光强对花青素苷含量和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 第21-22页 |
·光质对花青素苷含量和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 第22-23页 |
·本研究的设计思想 | 第23-24页 |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23页 |
·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24-25页 |
2 遮光对菊花花序发育过程中花青素苷含量与呈色的影响 | 第25-41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5-29页 |
·植物材料 | 第25页 |
·舌状花发育的分级标准 | 第25-26页 |
·遮光处理方法 | 第26-27页 |
·花序鲜重、花径与花瓣中还原性糖含量的测量 | 第27页 |
·舌状花花色表型测定方法 | 第27页 |
·舌状花总花青素苷的提取、测定及HPLC分析 | 第27页 |
·花瓣总RNA的提取和cDNA的合成 | 第27页 |
·不同处理下花青素苷合成关键基因群的半定量RT-PCR分析 | 第27-28页 |
·统计分析 | 第28-29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9-38页 |
·菊花·丽金·舌状花中色素成分的分析 | 第29页 |
·头状花序不同发育时期遮光处理对花色表型的影响 | 第29-32页 |
·蕾期遮光对菊花花色表型、花青素苷含量和关键基因表达的影响 | 第32-35页 |
·对头状花序和叶片分别遮光处理对菊花花色的影响 | 第35-38页 |
·讨论 | 第38-40页 |
·菊花花序发育过程与花色形成的关系 | 第38页 |
·光照对菊花花序发育过程中花青素苷合成与积累的调控 | 第38-39页 |
·菊花花青素苷合成过程中感受光照调控的部位 | 第39-40页 |
·小结 | 第40-41页 |
3 强光处理对菊花花序发育过程中花青素苷含量与呈色的影响 | 第41-49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1-42页 |
·植物材料 | 第41页 |
·强光处理方法 | 第41-42页 |
·舌状花表型测定 | 第42页 |
·舌状花总花青素苷的提取与测定 | 第42页 |
·不同处理下花青素苷合成关键基因的表达分析 | 第42页 |
·统计分析 | 第42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2-46页 |
·蕾期进行强光处理对菊花花色表型的影响 | 第42-43页 |
·蕾期进行强光处理对总花青素苷含量与关键基因表达的影响 | 第43-44页 |
·强光对蕾期经过遮光处理后的舌状花着色的作用 | 第44-46页 |
·讨论 | 第46-48页 |
·强光对菊花花青素苷合成与呈色的影响 | 第46-47页 |
·强光逆转遮光对菊花早期花序的着色抑制作用 | 第47-48页 |
·小结 | 第48-49页 |
4 菊花CmDFR与CmANS基因启动子序列克隆与瞬时表达分析 | 第49-59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9-51页 |
·材料 | 第49页 |
·引物设计与合成 | 第49-50页 |
·菊花总DNA的提取、基因组酶切文库构建与5’接头的添加 | 第50页 |
·巢式PCR | 第50页 |
·PCR产物的回收、连接、转化与鉴定及DNA序列测定与分析 | 第50页 |
·表达载体的构建和瞬时表达分析 | 第50-51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51-56页 |
·启动子克隆结果 | 第51-52页 |
·启动子序列分析 | 第52-54页 |
·植物表达载体构建与瞬时表达结果 | 第54-56页 |
·讨论 | 第56-57页 |
·菊花基因工程中花瓣特异性启动子 | 第56页 |
·菊花花青素苷合成途径响应光诱导的机理 | 第56-57页 |
·小结 | 第57-59页 |
5 结论 | 第59-60页 |
6 展望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7页 |
个人简介 | 第67-68页 |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 第68-69页 |
导师简介 | 第69-70页 |
致谢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