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连续·活力--“城市碎片”空间形态整合设计研究
图表目录 | 第1-12页 |
中文摘要 | 第12-14页 |
英文摘要 | 第14-16页 |
1 绪论 | 第16-22页 |
·课题的选择 | 第16-17页 |
·研究的范围 | 第17-18页 |
·研究的意义及目标 | 第18页 |
·研究的方法和论文的结构 | 第18-22页 |
·研究的程序与方法 | 第18-19页 |
·论文的结构 | 第19-22页 |
2 关于现代城市空间形态的思考 | 第22-34页 |
·城市发展历史过程中的突变 | 第22-25页 |
·近现代城市的突变性发展 | 第22-23页 |
·近现代城市突变性发展对城市形态的影响 | 第23-25页 |
·当代我国城市更新及空间形态问题 | 第25-28页 |
·对现代城市空间形态及其设计理念的认识 | 第28-33页 |
·城市空间形态作为一个发展过程 | 第28-29页 |
·城市空间形态作为局部之和 | 第29-31页 |
·城市空间形态作为层的叠加 | 第31-33页 |
·小结 | 第33页 |
·小结 | 第33-34页 |
3 关于“城市碎片” | 第34-58页 |
·“城市碎片”的产生 | 第34-36页 |
·“城市碎片”的含义 | 第36-43页 |
·系统论的观点 | 第36-37页 |
·系统论的概念与特征 | 第36页 |
·城市系统 | 第36-37页 |
·“结构”与“城市碎片” | 第37-39页 |
·结构主义与结构 | 第37-38页 |
·城市结构 | 第38-39页 |
·从“结构”角度理解城市碎片 | 第39页 |
·“肌理”与“城市碎片” | 第39-42页 |
·肌理与城市肌理 | 第39页 |
·区段级城市肌理的形态要素 | 第39-42页 |
·从“肌理”的角度理解城市碎片 | 第42页 |
·小结 | 第42-43页 |
·“城市碎片”的解析方法 | 第43-49页 |
·图-底关系分析 | 第43-44页 |
·相关线-域面分析 | 第44-45页 |
·空间注记分析 | 第45页 |
·要素“层”的分析 | 第45-46页 |
·量化分析 | 第46-48页 |
·小结 | 第48-49页 |
·“城市碎片”实例综合解析 | 第49-58页 |
4 “城市碎片”空间形态整合方法研究 | 第58-78页 |
·修补与缝合 | 第58-64页 |
·修补 | 第58-62页 |
·缝合 | 第62-64页 |
·置换与重建 | 第64-69页 |
·置换 | 第65-67页 |
·重建 | 第67-69页 |
·拼贴与重构 | 第69-75页 |
·拼贴 | 第70-72页 |
·重构 | 第72-75页 |
·小结 | 第75-78页 |
5 “城市碎片”空间形态的整合设计原则与策略 | 第78-114页 |
·整体性原则 | 第78-87页 |
·与城市的整合 | 第79-80页 |
·空间结构与肌理的整合 | 第79-80页 |
·社会结构的整合 | 第80页 |
·自身空间形态的整合 | 第80-85页 |
·空间结构的秩序性 | 第80-81页 |
·空间形态的整体性 | 第81-85页 |
·公众参与与社区整合 | 第85-87页 |
·连续性原则 | 第87-103页 |
·物质空间的连续 | 第88-93页 |
·界面的连续 | 第88-90页 |
·街道剖面型式的连续 | 第90页 |
·建筑群体的控制 | 第90-93页 |
·时间的连续 | 第93-99页 |
·文脉的延续 | 第93-96页 |
·生活的延续 | 第96-99页 |
·环境的可持续性 | 第99页 |
·小规模与渐进更新的意义 | 第99-103页 |
·活力原则 | 第103-113页 |
·多样性 | 第104-107页 |
·功能的多样性 | 第104-105页 |
·空间的多样性 | 第105-106页 |
·建筑的丰富性 | 第106-107页 |
·灵活性 | 第107-109页 |
·结构的多向性 | 第108页 |
·功能的不定性 | 第108-109页 |
·“小”就是美 | 第109-113页 |
·小尺度的街区单元模式 | 第109-111页 |
·点式网络化的开放空间系统 | 第111-113页 |
·小结 | 第113-114页 |
结语 | 第114-116页 |
致谢 | 第116-118页 |
参考文献 | 第118-120页 |
附录 | 第120-12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