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执行救济问题研究
引言 | 第1-10页 |
第一部分 民事执行救济的一般界定 | 第10-13页 |
一、 民事执行救济的界定 | 第10-12页 |
二、 民事执行救济的功能剖析 | 第12-13页 |
1 、 保护功能 | 第12页 |
2 、 监控功能 | 第12页 |
3 、 平衡功能 | 第12-13页 |
4 、 维护社会稳定功能 | 第13页 |
第二部分 民事执行救济的方式 | 第13-35页 |
一、 程序上的执行救济 | 第13-18页 |
1 、 申请救济的事由 | 第14-15页 |
2 、 申请救济的主体 | 第15-16页 |
3 、 执行异议的性质 | 第16页 |
4 、 执行异议的程序 | 第16-18页 |
二、 实体上的执行救济 | 第18-35页 |
(一) 债务人异议之诉 | 第19-26页 |
1 、 债务人异议之诉的事由 | 第19-21页 |
2 、 债务人异议之诉的主体 | 第21-22页 |
3 、 债务人异议之诉的性质 | 第22-23页 |
4 、 债务人异议之诉的程序 | 第23-26页 |
(二) 第三人异议之诉 | 第26-35页 |
1 、 第三人异议之诉的事由 | 第28-30页 |
2 、 第三人异议之诉的主体 | 第30-32页 |
3 、 第三人异议之诉的性质 | 第32-34页 |
4 、 第三人异议之诉的程序 | 第34-35页 |
第三部分 我国民事执行救济现状评价与完善 | 第35-41页 |
一、 我国民事执行救济现状的审视 | 第35-36页 |
二、 我国民事执行救济制度的评价 | 第36-39页 |
三、 我国民事执行救济制度的完善 | 第39-41页 |
1 、 民事执行救济制度设计的原则 | 第39-40页 |
2 、 建立程序上的救济制度 | 第40-41页 |
3 、 完善实体上的救济制度 | 第41页 |
结束语 | 第41-42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42-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