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 第1-10页 |
第一章 西晋社会政治思想环境与文士人格的个性化倾向 | 第10-31页 |
第一节 西晋王朝权力中心的构成与士人群体对君权的疏离 | 第10-13页 |
第二节 西晋皇室的思想道德状况与儒教至尊地位的崩溃 | 第13-17页 |
第三节 西晋玄学与士人的个性张扬 | 第17-22页 |
第四节 西晋儒学的时代特征与士人的人格特征 | 第22-31页 |
第二章 传统君臣之道的实践者:傅玄 | 第31-49页 |
第一节 崇尚儒学 注重实际 | 第31-36页 |
第二节 为人刚直 不能容人之短 | 第36-39页 |
第三节 博学多才 勤于著述 | 第39-49页 |
第三章 儒玄结合的人格模式与张华的文风 | 第49-66页 |
第一节 张华的入世精神及其诗文中的“风云之气” | 第49-57页 |
第二节 张华的《鹪鹩赋》及其内心的出世希求 | 第57-61页 |
第三节 张华的玄学思想及其诗文之“清” | 第61-63页 |
第四节 学业优博、朗赡多通的知识结构与《博物志》 | 第63-66页 |
第四章 江东陆氏家族文化传统与陆机、陆云的文风 | 第66-107页 |
第一节 陆氏家风与陆机人格的生成 | 第66-78页 |
第二节 “博学善政”的人格特征及其作品中丰富的政治内涵 | 第78-84页 |
第三节 “勤于事功”的人格特征与“克振家声”的宗族意识 | 第84-86页 |
第四节 徘徊在“守道”与“顺时”之间 | 第86-94页 |
第五节 浓郁的乡土情结 | 第94-96页 |
第六节 沉重的生死悲情 | 第96-97页 |
第七节 陆机家学对其文学思想的两点影响 | 第97-101页 |
第八节 陆云的人格与文风 | 第101-107页 |
第五章 潘岳的人格与文风 | 第107-137页 |
第一节 潘岳的人品与文品 | 第107-124页 |
第二节 潘岳的才性与文风 | 第124-133页 |
第三节 潘尼的人格与文风 | 第133-137页 |
第六章 左思的人格与其文风的合与离 | 第137-168页 |
第一节 左思的出身门第并非其仕途迪逭的唯一原因 | 第137-139页 |
第二节 左思的德、才、貌 | 第139-145页 |
第三节 左思的人格对其《三都赋》创作的影响 | 第145-152页 |
第四节 左思的才性与《三都赋》的艺术特色 | 第152-158页 |
第五节 左思的人格与“左思风力” | 第158-164页 |
第六节 左思《咏史诗》中艺术人格与现实人格的背离 | 第164-168页 |
第七章 张载、张协的人格与文风 | 第168-182页 |
第一节 张载儒道兼容的人格 | 第168-172页 |
第二节 张载闲雅博学的人格及其文风 | 第172-174页 |
第三节 张协的人格与文风 | 第174-182页 |
第八章 刘琨的人格与文风 | 第182-197页 |
第一节 刘琨人格的生成 | 第182-186页 |
第二节 道德人格的升华与刘琨诗文的主题特点 | 第186-188页 |
第三节 刘琨的气质才能及其文风 | 第188-191页 |
第四节 卢谌的人格与文风 | 第191-197页 |
余论 | 第197-220页 |
西晋文人的身份构成及地域分布对其人格的影响 | 第197-211页 |
第一节 西晋文人的身份构成及地域分布 | 第197-201页 |
第二节 对西晋文人出身成份组成的重新审视 | 第201-203页 |
第三节 北方文人的地域分布及其思想学术特点 | 第203-207页 |
第四节 南方文人的地域分布及其思想学术特点 | 第207-211页 |
西晋道教与士人人格 | 第211-220页 |
参考文献 | 第220-2页 |
中文摘要 | 第2-22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