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经济计划与管理论文--经济计算、经济数学方法论文--经济数学方法论文

重庆市农村居民收入区域差距问题研究

中文摘要第1-3页
英文摘要第3-8页
1 绪论第8-11页
 1.1 论文选题的研究意义及研究背景第8页
 1.2 论文的研究方法第8-9页
 1.3 论文的主要工作及创新点第9-11页
  1.3.1 论文的主要工作第9-10页
  1.3.2 论文的创新点第10-11页
2 关于居民收入差距问题的研究进展状况第11-16页
 2.1 居民收入差距问题的相关研究第11-12页
  2.1.1 综合研究内容分类第11-12页
  2.1.2 综合研究主要成果第12页
  2.1.3 农村居民纯收入差距研究第12页
 2.2 居民收入差距衡量指标第12-13页
  2.2.1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衡量指标第12页
  2.2.2 地区收入差距衡量指标第12-13页
  2.2.3 行业收入差距衡量指标第13页
 2.3 居民收入差距评价方法体系与评析第13-16页
  2.3.1 库兹涅茨指数第13页
  2.3.2 分(阶)层分析指标第13-14页
  2.3.3 基尼系数第14-15页
  2.3.4 泰尔指数第15页
  2.3.5 极值差距第15页
  2.3.6 标准差、变异系数、加权变异系数第15-16页
3 论文衡量指标与评价方法体系的确立第16-22页
 3.1 论文研究主题的归类第16页
 3.2 衡量指标与数据来源第16-17页
  3.2.1 衡量指标第16页
  3.2.2 数据来源第16-17页
 3.3 评价方法体系的遴选第17-22页
  3.3.1 极值指标体系第17-18页
  3.3.2 洛伦茨曲线与基尼系数体系第18-20页
  3.3.3 泰尔指数体系第20页
  3.3.4 标准差、加权变异系数体系第20-22页
4 重庆市农村居民收入区域差距的实证分析第22-61页
 4.1 区域划分第22-24页
  4.1.1 分区原则第22页
  4.1.2 基层区划单位第22-23页
  4.1.3 经济区划分区第23页
  4.1.4 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等级分区第23-24页
 4.2 极值指标体系测度第24-39页
  4.2.1 绝对差距第25-33页
  4.2.2 相对差距第33-36页
  4.2.3 与重庆市平均值差距第36-39页
 4.3 标准差、加权变异系数体系测度第39-46页
  4.3.1 重庆市及三大经济区内σ与CV变动状况第39-43页
  4.3.2 四大收入等级区内σ与 CV变动状况第43-46页
 4.4 洛伦茨曲线与基尼系数体系测度第46-52页
  4.4.1 基尼系数测度第46-50页
  4.4.2 洛伦茨曲线测度第50-52页
 4.5 泰尔指数测度第52-56页
  4.5.1 重庆市及三大经济区内 Theil指数变动状况第52-54页
  4.5.2 四大收入等级区内 Theil指数变动状况第54-56页
 4.6 研究结论总结第56-61页
  4.6.1 农村居民收入波动范围变化状况第56-58页
  4.6.2 全市及分区内部农村居民收入差距变动状况第58-60页
  4.6.3 全市农村居民收入差距的主导因素第60-61页
5 重庆市农村居民收入差距成因分析第61-71页
 5.1 区位原因第61-62页
  5.1.1 自然区位第61页
  5.1.2 社会经济区位第61-62页
 5.2 自然原因第62-63页
  5.2.1 自然条件第62页
  5.2.2 自然灾害第62-63页
 5.3 历史基础第63-64页
 5.4 制度与政策第64页
  5.4.1 制度第64页
  5.4.2 政策第64页
 5.5 农业结构第64-65页
 5.6 城市化第65-67页
 5.7 农民素质与教育第67-68页
 5.8 地区经济第68-69页
 5.9 市场与价格第69-71页
6 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差距的对策浅探第71-77页
 6.1 积极城镇化第71-74页
  6.1.1 发展对策第71-73页
  6.1.2 发展类型第73-74页
 6.2 农业可持续发展第74-75页
  6.2.1 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第74页
  6.2.2 多样化经营第74页
  6.2.3 联合经营第74-75页
  6.2.4 信息支持第75页
 6.3 政府支持第75-77页
  6.3.1 减负第75页
  6.3.2 投入第75-77页
参考文献第77-79页
读研期间公开发表论文与参加科研情况第79-80页
致谢第80页

论文共8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两层的Hash架构及其支持动态字典的机制
下一篇:西晋作家的人格与文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