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安全科学论文--安全工程论文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石油化工企业安全评价研究

中文摘要第1-3页
英文摘要第3-7页
第一章 绪论第7-13页
 1.1 石油化工生产的特点第7-10页
  1.1.1 生产装置大型化第7页
  1.1.2 生产过程具有高度的连续性第7页
  1.1.3 工艺过程和辅助系统庞大复杂第7-8页
  1.1.4 生产过程自动化程度高第8页
  1.1.5 生产过程危险性大第8-10页
   1.1.5.1 火灾和爆炸第8-10页
   1.1.5.2 中毒窒息第10页
 1.2 安全生产在石油化工企业中的重要性第10-12页
  1.2.1 石油化工行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第10-11页
  1.2.2 石油化工企业的事故将导致严重的后果第11页
  1.2.3 安全生产是获得最大经济效益的需要第11-12页
 1.3 石油化工企业安全评价研究的意义第12页
 1.4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方法第12-13页
第二章 工业企业安全分析与评价的常用方法第13-35页
 2.1 安全评价中的几个基本概念第14-17页
  2.1.1 安全与危险第14-15页
  2.1.2 安全与事故第15-16页
  2.1.3 事故与隐患第16-17页
  2.1.4 安全、危险、事故、隐患之间的关系第17页
 2.2 系统安全分析第17-27页
  2.2.1 事故致因理论第17-20页
   2.2.1.1 事故频发倾向论第18页
   2.2.1.2 事故因果连锁论第18-20页
  2.2.2 安全分析的任务和目的第20-21页
  2.2.3 安全分析模型第21-22页
   2.2.3.1 事故与人-机-环境系统及其功能目标的构架关系第21-22页
   2.2.3.2 以人为本的人-机-环境系统分析方法第22页
   2.2.3.3 安全分析模型第22页
  2.2.4 安全分析方法第22-27页
   2.2.4.1 危险和可操作性研究第23页
   2.2.4.2 预先危险性分析第23-24页
   2.2.4.3 事故树分析第24-25页
   2.2.4.4 事件树分析第25-26页
   2.2.4.5 故障类型及影响分析第26页
   2.2.4.6 因果分析法第26-27页
 2.3 系统安全评价第27-34页
  2.3.1 安全检查表法第27-28页
  2.3.2 指数评价方法第28-32页
   2.3.2.1 道化学公司火灾爆炸危险指数评价法第29-30页
   2.3.2.2 蒙德火灾爆炸毒性指标评价法第30-31页
   2.3.2.3 日本劳动省化工企业六阶段安全评价法第31-32页
  2.3.3 概率风险评价法第32-33页
  2.3.4 综合评价法第33页
  2.3.5 数值模拟、人工智能法第33-34页
 2.4 本章小结第34-35页
第三章 石油化工企业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第35-43页
 3.1 建立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第35-37页
  3.1.1 系统性原则第35-36页
  3.1.2 科学性原则第36页
  3.1.3 评价指标的特殊性与普遍性原则第36页
  3.1.4 单元化分与合成原则第36-37页
  3.1.5 评价指标的可量化原则第37页
 3.2 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结构与评价指标的确定第37-41页
  3.2.1 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第37-40页
  3.2.2 安全评价指标量化处理方法第40-41页
   3.2.2.1 定量指标的确定方法第40页
   3.2.2.2 定性指标的确定方法第40页
   3.2.2.3 分级指标的定量分析结果综合第40-41页
 3.3 安全评价模型的建立第41-42页
  3.3.1 静态与动态安全评价模型第41页
  3.3.2 安全评价模型确定模型第41-42页
 3.4 本章小结第42-43页
第四章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非线性安全评价系统第43-83页
 4.1 引言第43-48页
  4.1.1 人工神经网络的基本原理第43-44页
  4.1.2 人工神经网络的一般框架第44-45页
  4.1.3 人工神经网络的能力第45-46页
   4.1.3.1 神经网络的存储能力第45页
   4.1.3.2 神经网络的计算能力第45-46页
  4.1.4 人工神经网络的基本特性第46-48页
   4.1.4.1 神经计算与并行处理第46-47页
   4.1.4.2 容错性第47页
   4.1.4.3 自适应性第47页
   4.1.4.4 知识的分布存储第47-48页
  4.1.5 人工神经网络的应用领域第48页
 4.2 人工神经网络在石油化工企业安全评价中的适应性第48-50页
  4.2.1 传统的事故分析方法存在的问题第48-49页
  4.2.2 非线性动力学安全评价模型的适应性第49-50页
 4.3 人工神经网络的基本结构和模型第50-56页
  4.3.1 人工神经元模型第50-52页
   4.3.1.1 生物神经元模型第50-51页
   4.3.1.2 人工神经元模型第51-52页
  4.3.2 激活转移函数第52-54页
   4.3.2.1 阈值型激活函数第52-53页
   4.3.2.2 线性激活函数第53页
   4.3.2.3 S型激活函数第53-54页
  4.3.3 单层神经元网络模型结构第54-55页
  4.3.4 多层神经元网络模型结构第55-56页
  4.3.5 反馈网络第56页
 4.4 典型的神经网络模型第56-66页
  4.4.1 感知器模型第57-59页
   4.4.1.1 感知器神经元模型第57-58页
   4.4.1.2 感知器的学习规则第58-59页
  4.4.2 自适应线性网络模型第59-60页
   4.4.2.1 自适应线性神经元模型和结构第59页
   4.4.2.2 W-H学习规则第59-60页
   4.4.2.3 线性网络得训练步骤第60页
  4.4.3 反向传播网络(BP网络第60-66页
   4.4.3.1 BP网络模型与结构第60-61页
   4.4.3.2 BP网络的算法第61-62页
   4.4.3.3 BP网络误差反向传播流程第62-63页
   4.4.3.4 网络的设计和训练第63-66页
 4.5 MATLAB软件辅助神经网络分析第66-67页
 4.6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安全第67-82页
  4.6.1 评价系统神经网络结构的确定第68-69页
  4.6.2 网络样本输入数据的初始化第69-76页
   4.6.2.1 数据初始化的方法第69页
   4.6.2.2 网络训练样本数据的准备第69-76页
  4.6.3 网络训练过程及结果第76-82页
 4.7 本章小结第82-83页
结论与建议第83-85页
 1. 本课题的研究结果第83页
 2. 对今后研究工作的展望和建议第83-85页
参考文献第85-89页
致谢第89-90页
个人简历第90页

论文共9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嵌入式软件组件技术研究
下一篇:论苏曼殊的多元人格与艺术的多元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