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20世纪50-70年代毛泽东关于国际形势与世界战争的理论 | 第1-17页 |
一、20世纪50-70年代的历史背景 | 第7-10页 |
(一) 东、西方处于冷战状态 | 第7-9页 |
(二) 我国内需要安定的环境进行政权建设和经济建设 | 第9-10页 |
二、毛泽东国际形势与世界战争理论的演变过程 | 第10-12页 |
(一) 50年代针对形势提出了以“一边倒”为核心的三大对外政策 | 第10页 |
(二) 60年代针对世界霸权主义的威胁提出“三线”建设的反侵略战争决策 | 第10-11页 |
(三) 70年代针对国际战略格局的变化,提出“三个世界划分”战略观点 | 第11-12页 |
三、毛泽东国际形势与世界战争理论的主要内容 | 第12-15页 |
(一) 面对严峻的形势确定了“早打、大打、打核大战”的国防建设思想 | 第12-13页 |
(二) 确立国防建设“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本指导原则 | 第13页 |
(三) 从国情出发阐明我国国防建设“自卫性”的本质 | 第13-14页 |
(四) 表明我国反对霸权主义并承担维护世界和平的历史使命和责任 | 第14-15页 |
四、毛泽东国际形势与世界战争理论的历史地位 | 第15-17页 |
(一) 有利于巩固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打破敌对势力对新中国的威胁 | 第15-16页 |
(二) 维护国际社会的稳定与安宁,反对世界霸权主义 | 第16页 |
(三) 可以为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以及第三世界国家所借鉴 | 第16-17页 |
第二章 新时期邓小平关于国际形势和世界战争的理论 | 第17-26页 |
一、新时期的国际形势与社会背景 | 第17-18页 |
(一) 20世纪70年代后时代主题由“战争与革命”转变为“和平与发展” | 第17页 |
(二) 国际社会中形成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制度共处、斗争和竞争的局面 | 第17-18页 |
(三) 新的科技革命推动了人类社会生产力的飞速发展 | 第18页 |
二、新时期邓小平“和平与发展”理论的演变过程 | 第18-20页 |
(一) 关于世界大战问题认识发展的三个阶段 | 第18页 |
(二) 80年代后随着国际战略格局向多极化转变确定了大战可以避免的结论 | 第18-19页 |
(三) 邓小平关于当代主题的认识 | 第19-20页 |
三、邓小平“和平与发展”理论的基本内容 | 第20-23页 |
(一) 和平与发展已是当今世界的主题 | 第20-21页 |
(二) 世界不安宁来源于霸权主义 | 第21页 |
(三) 世界大战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推迟或避免 | 第21-22页 |
(四) 用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是历史的大趋势和全球的共识 | 第22-23页 |
四、邓小平“和平与发展”理论的历史地位 | 第23-26页 |
(一) 有利于调整国家发展战略,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 | 第23-24页 |
(二)“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开创解决国际争端的方法,促进世界和平 | 第24页 |
(三) 是我国应付未来战争、维护世界和平的指导方略 | 第24-25页 |
(四) 新时期我国军队建设的指南 | 第25页 |
(五) 是实现安定团结、统一祖国的基本纲领 | 第25-26页 |
第三章 毛泽东与邓小平关于国际形势与世界战争理论的比较 | 第26-41页 |
一、毛泽东与邓小平关于国际形势理论的比较 | 第26-29页 |
(一) 毛泽东的“一边倒”“一条线”“一大片”政策及其影响 | 第26-28页 |
(二) 邓小平的“不结盟”思想 | 第28页 |
(三) 毛泽东与邓小平国际形势理论的比较 | 第28-29页 |
二、毛泽东和邓小平关于世界战争问题理论的比较 | 第29-35页 |
(一) 对战争根源判断的比较 | 第29-31页 |
(二) 对消灭战争的根本道路和方法的比较 | 第31-32页 |
(三) 对世界大战能否避免认识的比较 | 第32-34页 |
(四) 客观评价毛泽东、邓小平关于世界大战理论的影响和意义 | 第34-35页 |
三、毛泽东、邓小平关于战争准备方面观念转变的比较 | 第35-41页 |
(一) 从“兵多将广”转变为“精兵利器”的国防建设道路 | 第35-36页 |
(二) 毛泽东、邓小平关于判定国家利益标准观点的转变 | 第36-38页 |
(三) 强调“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本指导原则的调整 | 第38-39页 |
(四) 从片面强调军队自身建设转变为服从并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 | 第39-41页 |
结论 | 第41-42页 |
致谢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