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潮港地区城市化的生态影响及保护对策研究
| 摘要 | 第1-8页 |
| ABSTRACT | 第8-10页 |
| 第一章 城市化的生态效应 | 第10-23页 |
| ·城市化及发展方向 | 第10-13页 |
| ·城市化的涵义 | 第10-11页 |
| ·城市化的必然性 | 第11页 |
| ·城市化的阶段 | 第11-12页 |
| ·城市化的趋势 | 第12-13页 |
| ·城市化的生态影响 | 第13-15页 |
| ·城市化的环境污染效应 | 第13-15页 |
| ·城市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 第15页 |
| ·对人类生态的影响 | 第15页 |
|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研究 | 第15-19页 |
|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发展 | 第15-16页 |
|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涵义 | 第16-17页 |
| ·生态影响评价的重要性 | 第17-18页 |
| ·生态影响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 ·城市化生态影响的解决之道--生态城市 | 第19-23页 |
| ·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 第19-20页 |
| ·生态城市建设 | 第20-23页 |
| 第二章 芦潮港地区城市化的生态影响研究方法 | 第23-27页 |
| ·研究背景 | 第23页 |
| ·研究方法和内容 | 第23-27页 |
| ·芦潮港地区环境现状的调查与生态分析 | 第24-25页 |
| ·芦潮港新城规划的生态影响分析和保护对策研究 | 第25-26页 |
| ·提出环境指标体系 | 第26-27页 |
| 第三章 芦潮港城市化区域环境现状及规划方案 | 第27-34页 |
| ·规划区自然环境 | 第27-28页 |
| ·规划区地理位置和范围 | 第27页 |
| ·气候 | 第27页 |
| ·水文水质 | 第27-28页 |
| ·水系 | 第28页 |
| ·规划区社会环境 | 第28-30页 |
| ·人口分布 | 第28-29页 |
| ·经济发展状况 | 第29页 |
| ·基础设施 | 第29-30页 |
| ·污染控制 | 第30页 |
| ·新城用地布局 | 第30-34页 |
| ·城市布局 | 第30-31页 |
| ·规划用地构成 | 第31-34页 |
| 第四章 芦潮港城市化区域现状的生态分析 | 第34-57页 |
| ·区域生态系统调查与分析 | 第34-43页 |
| ·湿地生态环境现状调查与分析 | 第34-36页 |
| ·陆域生态系统调查与分析 | 第36-40页 |
| ·水域生态系统 | 第40-41页 |
|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分析 | 第41-43页 |
| ·区域生物资源分析 | 第43-50页 |
| ·滩涂湿地植被 | 第43-44页 |
| ·湿地动物资源 | 第44-45页 |
| ·陆生植被 | 第45-47页 |
| ·陆生动物群落 | 第47-48页 |
| ·水生生物资源 | 第48-49页 |
| ·水产资源 | 第49-50页 |
| ·规划区的生态景观环境现状 | 第50-52页 |
| ·空间异质性 | 第50页 |
| ·景观空间结构 | 第50-51页 |
| ·景观稳定性 | 第51-52页 |
| ·生态敏感目标 | 第52-57页 |
| ·生态敏感区 | 第55-56页 |
| ·地方性敏感目标 | 第56-57页 |
| 第五章 芦潮港新城规划的生态影响分析与保护对策 | 第57-68页 |
| ·芦潮港规划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 第57-61页 |
| ·工程建设期的生态影响 | 第57-60页 |
| ·城市运行期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 第60-61页 |
| ·生态景观的变化 | 第61页 |
| ·生态环境的保护方案与措施 | 第61-68页 |
| ·加强生境敏感地区的保护 | 第61-63页 |
|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 第63页 |
| ·景观保护措施 | 第63-65页 |
| ·工程措施 | 第65-68页 |
| 第六章 海港新城的生态城市指标体系 | 第68-85页 |
| ·芦潮港新城的战略定位 | 第68页 |
| ·海港新城环境指标体系 | 第68-85页 |
| ·海港新城环境指标体系基本框架 | 第68-70页 |
| ·环境指标及可达性 | 第70-85页 |
| 第七章 结论 | 第85-88页 |
| 参考文献 | 第88-96页 |
| 致谢 | 第96-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