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代理人激励机制问题概述 | 第1-14页 |
第一节 当前代理人激励机制方案设计中所涉及的内容 | 第6-11页 |
一、 全面薪酬的概念 | 第6-7页 |
二、 激励模式 | 第7-8页 |
三、 代理人激励机制中应用的股票期权 | 第8-11页 |
第二节 进行代理人激励机制方案研究的意义 | 第11-14页 |
一、 进行代理人激励机制方案研究的理论意义 | 第11页 |
二、 设计符合中国国情的代理人激励机制方案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第11-14页 |
第二章 应用衍生工具设计代理人激励机制方案的理论评析 | 第14-27页 |
第一节 西方学界对代理人激励机制方案设计的相关研究 | 第15-24页 |
一、 基于“委托-代理”理论的基础性研究 | 第15-18页 |
二、 基于金融衍生工具理论的基础性研究 | 第18-20页 |
三、 其他理论的基础性研究 | 第20-24页 |
第二节 中外代理人激励机制方案研究的比较 | 第24-27页 |
第三章 设计符合我国国情的激励机制应遵循的原则 | 第27-35页 |
第一节 在中国直接推行西方主流激励模式的障碍 | 第27-29页 |
一、 用于激励方案的股票难以获得 | 第27页 |
二、 激励股票的流通性存在限制 | 第27-28页 |
三、 购买股票的资金来源存在困难 | 第28-29页 |
第二节 在选择激励机制模式时对企业具有指导意义的原则 | 第29-33页 |
一、 企业类型各异的经济体应当选择不同的激励机制 | 第29-30页 |
二、 行业类型不同的经济体应当选择不同的激励机制 | 第30页 |
三、 企业在选择激励机制时应当考虑自身发展状况 | 第30-31页 |
四、 企业在选择激励机制时应当考虑经理人的偏好 | 第31页 |
五、 企业在选择激励机制时应当考虑不同员工的不同需求 | 第31-33页 |
第三节 西方国家应用激励机制的若干启示 | 第33-35页 |
第四章 基于衍生工具设计符合中国国情的代理人激励机制的若干方案 | 第35-49页 |
第一节 研究方法与基本设定 | 第35-36页 |
一、 研究对象 | 第35-36页 |
第二节 针对上市公司的代理人激励机制设计方案 | 第36-40页 |
一、 国家持股、控股的上市企业 | 第36-40页 |
二、 民营上市公司的情况 | 第40页 |
第三节 针对非上市公司的代理人激励机制设计方案 | 第40-44页 |
一、 对于拟上市的非上市公司 | 第42页 |
二、 对于“上游”或“下游”依存度较高的非上市公司 | 第42-44页 |
第四节 对中国发展代理人激励机制的一些政策建议 | 第44-49页 |
一、 相关法律法规亟待修改与完善 | 第44-47页 |
二、 政府应当明确其市场角色把握好介入尺度 | 第47-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1页 |
后 记 | 第51-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