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沙区碱湖钝顶螺旋藻的生态适应性研究
1 引言 | 第1-12页 |
2 钝顶螺旋藻生态适应性理论基础与实验结果讨论 | 第12-39页 |
·材料及其形态特征与原产地的生态特点 | 第12-15页 |
·材料 | 第12页 |
·R种群与S种群形态上的差别 | 第12-13页 |
·R种群与S种群原产地生态环境的差别 | 第13-15页 |
·实验方法与计算的理论基础 | 第15-19页 |
·实验方法 | 第15-16页 |
·计算的理论基础 | 第16-19页 |
·指数方程与逻辑方程 | 第16-18页 |
·R种群与S种群的生态对策 | 第18页 |
·生态因子作用分析 | 第18-19页 |
·结果分析讨论 | 第19-39页 |
·钝顶螺旋藻对温度的适应 | 第19-27页 |
·生长的最低极限温度 | 第19-20页 |
·最适温度与协调最适温度 | 第20-24页 |
·高温区极点温度 | 第24-25页 |
·对大幅度骤然降温的适应 | 第25-26页 |
·高温区对昼夜变温的适应 | 第26页 |
·低区的生存极限 | 第26-27页 |
·对光照的适应 | 第27-34页 |
·光补偿点 | 第27-29页 |
·光饱和点 | 第29-31页 |
·光抑制点 | 第31-33页 |
·光暗交替实验 | 第33-34页 |
·R种群的酸碱适应性 | 第34-39页 |
·最适pH值 | 第34-36页 |
·R种群的耐碱性及耐碱性极限 | 第36-37页 |
·耐酸性 | 第37-39页 |
3 结论 | 第39-43页 |
·温度生态幅 | 第39页 |
·生长特点 | 第39-40页 |
·恢复生长特性 | 第40页 |
·光强生态幅 | 第40-41页 |
·酸碱度的生态幅度 | 第41页 |
·最适pH值范围 | 第41-42页 |
·耐碱性范围 | 第42页 |
·耐酸性范围 | 第42页 |
·钝顶螺旋藻的进化与选择 | 第42-43页 |
致谢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