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0页 |
Summary | 第10-14页 |
一 文献综述 | 第14-37页 |
1.1 菊花育种研究现状 | 第14-23页 |
1.1.1 菊花育种研究方法 | 第14-19页 |
1.1.1.1 杂交育种 | 第14-15页 |
1.1.1.2 诱变育种 | 第15-16页 |
1.1.1.3 组织培养育种 | 第16-17页 |
1.1.1.4 基因工程育种 | 第17-19页 |
1.1.2 菊花育种取得的成果 | 第19-20页 |
1.1.2.1 花色研究 | 第19-20页 |
1.1.2.2 花型和花期控制的研究 | 第20页 |
1.1.3 菊花育种的目标 | 第20-21页 |
1.1.4 切花菊育种及抗衰老研究现状 | 第21-23页 |
1.1.4.1 切花菊品质与抗衰老研究 | 第21-22页 |
1.1.4.2 育种方法问题 | 第22页 |
1.1.4.3 切花菊新品种选育进展 | 第22-23页 |
1.2 植物激素与衰老的研究 | 第23-31页 |
1.2.1 植物衰老概念与衰老类型 | 第23-24页 |
1.2.2 衰老的诱导 | 第24页 |
1.2.3 叶片衰老的分子基础 | 第24-29页 |
1.2.3.1 叶片衰老相关基因的分类 | 第24-28页 |
1.2.3.2 叶片衰老相关基因的表达调控 | 第28-29页 |
1.2.4 细胞分裂素与衰老 | 第29-30页 |
1.2.4.1 细胞分裂素与切花衰老 | 第30页 |
1.2.5 IAA与切花的衰老 | 第30-31页 |
1.3 延缓叶片衰老的研究 | 第31-35页 |
1.3.1 IPT基因在植物转化研究中的应用 | 第32-34页 |
1.3.1.1 IPT基因与细胞分裂素的合成 | 第32-33页 |
1.3.1.2 转IPT基因植物的特点 | 第33-34页 |
1.3.2 IAAL基因在植物遗传研究中的应用 | 第34-35页 |
1.4 花卉分子育种研究进展及存在的问题 | 第35-37页 |
二 引言 | 第37-40页 |
2.1 研究目的意义 | 第37-39页 |
2.2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39-40页 |
三 材料与方法 | 第40-47页 |
3.1 材料 | 第40-42页 |
3.1.1 植物材料 | 第40页 |
3.1.2 菌株和质粒 | 第40页 |
3.1.3 主要化学试剂和仪器设备 | 第40页 |
3.1.4 常用溶液配方 | 第40-41页 |
3.1.5 基本培养基配方 | 第41-42页 |
3.1.5.1 细菌培养基 | 第41-42页 |
3.1.5.2 植物培养基:基本培养基为MS培养基 | 第42页 |
3.2 方法 | 第42-47页 |
3.2.1 无菌材料的准备 | 第42页 |
3.2.2 培养条件 | 第42页 |
3.2.3 高频再生体系的建立 | 第42-43页 |
3.2.4 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 | 第43页 |
3.2.4.1 农杆菌的培养与活化: | 第43页 |
3.2.4.2 KM选择压及CEF抑菌浓度的测试 | 第43页 |
3.2.4.3 影响转化频率的因素测试 | 第43页 |
3.2.4.4 转基因抗性株的筛选: | 第43页 |
3.2.5 转基因抗性株的田间观察 | 第43-44页 |
3.2.5.1 株型、花芽分化: | 第44页 |
3.2.5.2 花、叶衰老进程测定: | 第44页 |
3.2.6 转基因抗性株的采后品质鉴定 | 第44页 |
3.2.6.1 瓶插品质: | 第44页 |
3.2.6.2 低温贮藏品质: | 第44页 |
3.2.6.3 衰老相关参数测定 | 第44页 |
3.2.7 转基因抗性株的分子鉴定 | 第44-46页 |
3.2.7.1 菊花基因组总DNA提取: | 第44页 |
3.2.7.2 抗性株的PCR检测: | 第44-45页 |
3.2.7.3 抗性植株的Southern blot分析 | 第45-46页 |
3.2.8 转基因植株不同生长阶段内源激素测定 | 第46-47页 |
四 结果与分析 | 第47-72页 |
4.1 再生体系的建立 | 第47-49页 |
4.1.1 外植体的选择对再生频率的影响 | 第47页 |
4.1.2 外源激素对生根的影响 | 第47-49页 |
4.2 转化体系的建立 | 第49-53页 |
4.2.1 KM筛选浓度及CEF抑菌浓度的确定 | 第49-50页 |
4.2.1.1 不同外植体对KM的敏感性 | 第49页 |
4.2.1.2 不同浓度的Cef对外植体再生的影响 | 第49-50页 |
4.2.2 影响转化频率的因素分析 | 第50-53页 |
4.2.2.1 感染时间和感染方法 | 第50-51页 |
4.2.2.2 共培养时间 | 第51页 |
4.2.2.3 延迟筛选时间 | 第51-52页 |
4.2.2.4 乙酰丁香酮 | 第52-53页 |
4.2.3 不同基因型之间的遗传转化频率比较 | 第53页 |
4.3 根癌农杆菌介导Ipt基因对切花菊‘黄秀芳’的转化研究 | 第53-69页 |
4.3.1 转IPT基因抗性株的获得 | 第53页 |
4.3.2 转IPT基因抗性株的田间性状分析 | 第53-57页 |
4.3.2.1 株型及株高 | 第53-54页 |
4.3.2.2 花芽分化及花芽扦插成活率比较 | 第54-55页 |
4.3.2.3 花、叶的衰老进程及叶绿素含量 | 第55-57页 |
4.3.3 转基因抗性株的采后生理品质分析 | 第57-64页 |
4.3.3.1 转基因抗性株切花和对照切花观赏品质比较 | 第57-59页 |
4.3.3.2 膜稳定性 | 第59-60页 |
4.3.3.3 瓶插期叶绿素、可溶性蛋白质与可溶性糖变化 | 第60-62页 |
4.3.3.4 低温贮藏品质分析 | 第62-64页 |
4.3.4 转基因抗性株不同生长阶段内源激素动态分析 | 第64-67页 |
4.3.4.1 转基因抗性株采前不同生长阶段内源iPAs、ABA变化 | 第64-66页 |
4.3.4.2 转基因植株采后不同时期内源iPAs变化 | 第66-67页 |
4.3.5 转基因抗性株的分子鉴定 | 第67-68页 |
4.3.5.1 抗性株的PCR检测结果 | 第67-68页 |
4.3.5.2 抗性株的Southern blot分析 | 第68页 |
4.3.6 气孔动态 | 第68-69页 |
4.4 根癌农杆菌介导3DN-iaaL基因对切花菊的转化及转基因植株内源激素动态初探 | 第69-72页 |
4.4.1 转基因抗性株的获得 | 第69页 |
4.4.2 抗性株的表型观察 | 第69-71页 |
4.4.3 内源IAA含量分析 | 第71-72页 |
五 讨论 | 第72-82页 |
5.1 建立高频再生体系对转化研究的重要性 | 第72-73页 |
5.2 影响切花菊‘黄秀芳’转化频率的因素探讨 | 第73-76页 |
5.2.1 感染方法和感染时间 | 第73-74页 |
5.2.2 乙酰丁香酮 | 第74页 |
5.2.3 共培养时间和外植体的脱菌 | 第74-75页 |
5.2.4 选择压和延迟筛选时间 | 第75-76页 |
5.3 不同品种切花菊转化频率比较 | 第76页 |
5.4 SAG_(12)-IPT基因的表达对切花菊‘黄秀芳’园艺 | 第76-80页 |
5.4.1 SAG_(12)-IPT基因的表达对切花菊‘黄秀芳’田间性状的影响 | 第77-78页 |
5.4.1.1 对照株与转化株株型、花芽分化及内源iPAs水平的差异 | 第77页 |
5.4.1.2 叶绿素含量与花叶衰老进程 | 第77-78页 |
5.4.2 SAG_(12)-IPT基因的表达对切花菊‘黄秀芳’采后品质的影响 | 第78-80页 |
5.4.2.1 SAG_(12)-ipt基因的表达对'黄秀芳'切花菊观赏 | 第79页 |
5.4.2.2 转基因‘黄秀芳’切花菊瓶插期间膜稳定性及大分子物质动态 | 第79-80页 |
5.4.2.3 转基因植株的分子鉴定 | 第80页 |
5.5 3DN-IAAL基因的表达对切花菊园艺性状的影响 | 第80-81页 |
5.6 转基因切花菊‘黄秀芳’的应用前景 | 第81-82页 |
六 结论 | 第82-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93页 |
附录 | 第93-97页 |
主要英文名称缩写表 | 第93-94页 |
成果引用声明 | 第94-95页 |
本论文创新点 | 第95-96页 |
在读期间主持课题情况 | 第96页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96-97页 |
致谢 | 第97页 |